是不是大多数初学者都有这个障碍,不敢上台,
当机会来了,主持人问:“谁想上台分享几句?”这时候往往你会低下头,特别害怕和主持人眼神对视,被她误解你要上台。然后看到那些勇敢上台的身边人,又特别羡慕,不断告诉自己,他们就是比自己优秀,先天就适合舞台。
那大家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敢上台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障碍叫做“自我图式”
什么是自我图式?
有10个形容词:乐观,热情,自卑,聪明,胆小,敏感,可爱,弱势,积极。如果你来形容那些敢于上台的同学,你会用什么词?
如果你来形容自己,你又会用什么词?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自己的认知,比如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我是一个不敢上台的人,我是一个害怕演讲的人。
所有的这些认知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与自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这就叫做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的三个特性:
第一是快速。
人的大脑都是喜欢偷懒的,而图式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处理信息。
这就像一台事件分拣机。外界来了一件事,我们会通过“自我图式”快速判断,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当有个机会需要你去在众人面前讲话时,你不会慢慢去分析这个讲话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自己可以讲哪些内容,我可以通过什么步骤把它完成,
而是会快速地认为自己不行,直接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上场的机会。
第二是加深和巩固。
人们对外界那些与自我图式一致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住,并巩固自己的“自我图式”。
还拿演讲举例。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你会更关注,当你讲话时,台下有人在打手机,有人在冷笑,有人表情很严肃。然后把这些画面,巩固在自己的自我图式——我不适合演讲。以后有类似机会,我要少参与。
第三是稳定。
一个人自我图式的形成,基本上跟小时候的环境和经历有关。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自我图式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你的父母总是说你怎么这么笨,那么“我很笨”这个自我图式就会慢慢形成。
说到这里,如果教育孩子,千万不要给孩子套上标签:“你怎么总是这么慢,你怎么总是这么笨,你怎么连演讲台都不敢上。”
有了这些标签,孩子就容易建立上述的自我图式,“你期待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OK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理解自我图式这个概念呢?
那么我们如果想改变不敢上台的习惯,就需要从根源上解决,调整自我图式。
“你认为的自己”,就是“真正的你”吗?
第一、解释。
我的图示是“不敢登上舞台的人”。没关系的。害怕是人的本能,远古时代刻在基因里的,保护人类生命的。所以害怕是正常现象,那些敢于等舞台的人,只不过练习多了而已,但他们上台,他们也害怕。
第二、不一致。
我的图示是“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演讲”,寻找不一致的画面,角落里有人在给我竖大拇指哎,虽然就一个,但也有一个人喜欢我。
第三、现在和未来。
我的图示是“我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但它只是现在而已,我持续练下去,就会慢慢成长。就像训练营很多老师一样,他们也是刚开始练微信都不敢语音的人,现在不一样在大家面前自由分享。
所以过去只代表过去,我们还要看未来。
好了,亲爱的伙伴们总结一下,人类是有“自我图式"来让大脑偷懒,让大脑快速处理一件外来事情。那么也有弊端,如果我们的自我图式是对上台演讲持否定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解释”、“不一致”、“现在和未来”三种方式,去慢慢调整自己的图示,让它更适合去舞台参演。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有了方向,就能更好地前进。
感谢大家聆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雨季,一个集胖与才华一身的男子,你不赞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