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什么是什么。
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饱经沧桑,开悟生慧,便可“任它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看着这人人都懂,人人又不懂的禅意,很多人或许只能望洋兴叹,不知晓该迈开哪条腿。有道是:“佛理如云,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更远;教文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禅意讲究顿悟和渐悟,我想这些人生的道理应该属于后者,只有从旅途中经过才会渐渐知晓两岸的风景。
春光中,我们看到叶的静美,花的娇艳,石的笃定,水的绵顺,感受到风的温婉,雨的朦胧,花的馥郁,阳的和煦。花香一缕一缕地弥散,花朵一瓣一瓣地凋零,剩下的只是连天的树丛,绿得苍翠,绿得从容,不像冬天官塘中的一川衰草连天,枯槁凋敝,似抬头看天的老叟,脸上刻满了时光的印痕。看到这些,人们很是享受这个与美丽邂逅的季节,纷纷出门踏青采风,游山玩水。
而星云大师认为: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细想,这话不无道理,春天降临,人们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心开始萌芽,生发出亲近大自然的心境。按照这个意义,春天确实是内心,春天是内心的萌芽季,而同时它也是又一个蛰伏季的开始,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在这时开始了以后的忙碌,进入又一个循环。同时,这个季节也是给心灵守望的一个恰当时节。
在快节奏生活的重压下,人们不堪重负,反而更加向往慢节奏生活的惬意,期待着心灵得到栖息,渴望心灵得到停歇。听过也见过毕业的学姐学长时不时感叹俗世生活的压力,他们开始怀念在大学的那段难忘时光,想逃离现实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很多人变得迷茫了,踌躇了,开始反观过往,发现心灵的领地上已经被各种纷扰塞满、夯实,已经没有任何空间可以用来守望。更有甚者根本不会去考虑给心灵停歇的机会,只是一味向前。
没有心灵的守望空间,人会黯然神伤,因而给心灵一个守望的空间,让心随影动,让心得到安宁,给心灵一个停靠的驿站,才能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在繁华褪却的时候,不至于懊恼悔恨。
在暮色中行走,迎着流泻了一地的夕阳,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心无他念。掸去衣服上沾惹的尘土,信步向着落日行走,因为那里就是我们的归宿,那里就是我们的缘起之地。循着它,一切怀想就有了根系,有了方向。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进行一场长时间的旅行吗?从出生那天起便踏上了旅途,开始在征途中行走、思索,有时也会迷失,彷徨,有时也会因劳累而止步不前,而最多的时刻还是在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抚扰着俗世的世俗,见证着生离,也偶遇过死别。至于最终有没有到达预订的目的地,只有自己谙熟,正所谓:人生如酒,干涩自知。但至少已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坚实的脚印,在心灵的空间中守望过。
人有时候靠什么活?精神上的依托胜于一切。人有时候又靠什么活?精神上的信念。所以,心灵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待我们去开发,给心灵一个守望的空间,把生活调和成一杯香茗,淡淡地饮,静静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