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8 星期一 晴
心理学已是一门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的实用学科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这样就越来越多的妨碍和影响了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所以看心理医生将会是不久的将来很普遍的社会问题。
这几天看一部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曾有两次提到心理医生给予病人的治疗案例。一是邓龙退休焦虑不安,二是邓家齐两难抉择的压抑自闭。
心理医生和邓家齐的聊天过程是这样的:
“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该来的都来过了,劝说无效,可不就该你来了。”
“哦!我不是来给你治疗的。只是来和你说说话。”
“有什么可说的,我没事儿”
“那我们就做个有趣的实验吧!你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
“为什么要这样子?”
“你就按我说的,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回答我的问题就行。”
邓家齐不情愿但还是闭起眼睛进入状态了。
“白猫什么颜色?”
“白色”
“黑猫什么颜色?”
“黑色”
“邓龙是谁?”
“我爸爸”
“张彤是谁?”
“我妈妈”
“贺飞儿是谁?”
“我老婆”
“你心里最爱的是谁?”
“飞儿”
问询戛然而止,找出心理症结所在。
精彩的片段,看的我好震撼!心理学真的好有意思。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能涨知识。最起码有一些自我清醒的认识。
记得先是从励志鸡汤类书籍看起,好多有趣的简短的小故事却阐明深刻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这个正确心态的拥有,就需要一些心理学和哲理学的垫底儿。
然后我就从电脑上搜寻这方面的知识,记得看过什么心灵印痕和潜意识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还在网上买了一套张德芬《心灵五部曲 》,左翻右看的爱不释手。还有一些带有哲思的书籍如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还包括毕淑敏的一些文字,都说明了好多表面现象背后是深层的心理意识反射出来的结果。
其实看心理医生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许多人不知道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或是觉得神秘,或是本能的排斥。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一个人承认他的心理需要帮助,就好像是混乱和精神分裂的代名词,是要招人耻笑和非议的。
假如一个人伤风感冒,发烧拉肚子,他本人和他的家人朋友,或许会很敏感地察觉,就会有人关切地劝他到医院早些看医生。会督促他打针吃药,会安排他休息或静养。但是,人们在精心保养自己外部设施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心灵,这个我们所有高级活动的首脑机构。而身边的人即便敏感的发觉了某人的心理异常,也不敢说些什么,怕引起不快和误会,这就是人们思想认识的狭隘性了。
这两天在读毕淑敏的散文集,其中有两三个有代表性的篇章可以推荐给大家看看,比如《冰雪篱笆》、《请你从老板椅子上站起来》、《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等等。
所以多接触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自己就能很快的对事物进行透彻分析,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败,少走一些弯路, 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