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毕业那会儿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乞丐囝仔》。
故事很悲惨,当然也很励志。书不厚,但当中描写的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足以让观者动容。
主人公叫赖东进,也就是作者本人。
赖东进是乞丐。
不仅如此,他的父亲是瞎子,母亲与大弟精神异常又重度智障。
一家十二个孩子,全靠赖东进讨饭乞食过活。
赖东进在暴雨中行乞,在寒夜里行乞,在烈日下行乞……
有很多次,因为要不到饭,他不得不偷吃别人家里喂狗的饭,喝水沟里的水……
很多时候,他已经不敢求温饱,只求一家十四口人可以活下去,活着看见明天的太阳。
他在坟墓地里睡了整整十年,忍受了二十年的讥讽、耻笑与鄙视。
数十年来,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只为了想证明,再不幸的人,只要肯努力,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最后,赖东进苦尽甘来,从乞丐变成了企业家,并站上了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的领奖台。
当然,据说赖东进后来因为演讲太多,影响到了工作,此为后话,也不影响他改写了自己、家族乃至家族后代的命运的事实(他们远离了乞食,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以及他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积极抗争的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动。
02
美国有一个“奇迹女孩”名叫莉丝•默里。
这个有着一袭金色头发的女孩生长在纽约。她8岁开始乞讨,15岁时,母亲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则因酗酒最后进了收容所。
外公不肯收留,莉丝•默里只好流浪街头。
17岁,莉丝•默里忽然意识到自己要作出改变。她想去哈佛,接受最高的教育,读所有最好的书。
她觉得她必须这么做,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明白了,我做出改变的时间要么是现在,要么就永远不可能了。”
然而,处境如此艰难:于她而言,梦想的路上惟有荆棘满地,哪有芳香四溢?
幸好,每当她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就想
——“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我不会累垮,我会挺过来。因为我能看到梦想。”
然而,有了梦想支撑的现实依然不堪。
她过得狼狈不已:住在地铁,捡食别人丢弃的食物,还要工作养活自己,与此同时拼命读书。
但即便无家可归,莉丝•默里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的四年课程。
1996年,她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1万2000美元,进入哈佛学习。
2003年,莉丝•默里毕业。欧普拉·温弗里(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颁给她“无所畏惧”奖(chutzpah award)。
她见到了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她和托尼·布莱尔和戈尔巴乔夫一起探讨时事;她向青少年宣扬要抵制住毒品和黑帮的诱惑,还鼓励他们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作不把握机遇的借口;
她还写了自己的传记《Breaking Night》(《打破黑暗》中文版《风雨哈佛路》)。电影《风雨哈佛路》也是以她为故事原型拍摄的。
以莉丝•默里的条件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需要付出的汗水,需要具备的意志力可想而知。
03
自公号开设以来,不断有读者在后台留言,或直接加我的微信询问,话里言间都是对成功的渴望,当然这里指的是学会写作,发表作品,过自己理想的生活。
我大多只是鼓励几句,然后说一些方法(对于写作来说,很多方法其实不算方法, 除了读和写外,别无他途)。
之后,他们就会给我说他们的困惑:迷茫,怀疑,恐惧……
我挺无语的,用发牢骚的时间来行动,来尝试,不是更划算吗?
《成为什么样的人由75%,20%和5%决定》里已经阐明,人的一生里,75%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只有25%可以。谁都不是唯一。
这25%,就是每个人的发力点。
这25%是什么呢?认知与态度。
认知,是通过学习后具备的洞察与创见,是思想;
态度,则是指信念与执行,其中少不了的是情绪控制。
很多时候,后者比前者还重要,因为后者控制得好,自然能够做到坚持学习,继而突破认知壁垒。
其实啊,大多数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毕竟一生一帆风顺的人极少,人拼的其实就是自我管控力的高低。其中包括情绪管控,抗挫力,勇气,自律以及坚持等等。
每一个负面情绪,都是前进路上的一道坎,且对它们,人永远做不到一劳永逸,例如怀疑,你今天战胜了它,它还会三天两头来造访,你不得不再一次与它对决。其他情绪亦然。
自我争战的过程,其实很多时候已经是二八定律形成的过程:百分之二十的,是战胜自我的人,百分之八十的,是对自己缴械投降的人。
其实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行:情绪是不能产生生产力的,持续的行动才能。
即使是一些需要“情绪”的创意类工作,也需要行动来产生成果,如严歌苓“我每天都写作,这是基本功,必须是天天,否则专注力和思维力会下降。”,又如村上春树每天写作四五个小时等。
04
很多人把励志故事当作鸡汤看,是因为他们没有GET到故事里的精髓——战胜自我。
——我们情况不一样,他是他,我是我,他能做到,我未必能做到的。我水平有限啊,成功的概率很低吧!
这话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有毛病的是“你”的自我争战,你实际上并不是坦然地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倘若你接受,就不会有纠结与渴望,而是完完全全地顺服于当下,坦然、快乐地活着。
提出借口,正说明你在“分裂”,也证明你而今的状态并非是你真正接受乃至享受的。
只是因为恐惧,你给自己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最常用的就是上面说的:我不行,我做不到。
针对恐惧,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扮演的兰彻和朋友们的一段对话非常耐人寻味
——“心啊,是最容易恐惧的,当它害怕的时候,您要对它说‘all is well(一切都好)’。”
是啊,何不承认并接受自己不安现状的事实,并拿出勇气来战胜恐惧呢?
自我争战只是无谓的内耗。起了心,动了念,转变就已经在发生,何不承认自己的渴望并用行动来释放这种渴望?
这样,即使最后未能成事,对自己也有一个交代。
承认自己的平凡,并非叫你假装无动于衷心里却鏖战三百回合,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轻省地上路。
不跟别人比,能走一步是一步,不是吗?
李宗盛说:人这一辈子,就两个字,一个是熬,一个是拼。可是,你熬来熬去后来发现,生活还是得拼,所以既然如此,还不如早一点拼,早点拼对你好,对别人也好。
是的,安于当下,云淡风轻,自然是好。但当你有熬的感觉,那说明你正在撕裂,既然如此何不试着破一次茧,或许,能成一次蝶呢?
我是悟恩,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