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最近的第几个凌晨一点了,我查了书,发现生存焦虑蔓延到了我的身上。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报告中说,
百分之七十的青年存在睡眠障碍,
这其中之一,也多了我一个吧!
活到22岁,保研到本校以后,
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不知是不是这四年走得太赶,
临近毕业的这最后两个月,
我只想尽我所能去感知自我。
这个四月,朋友圈并不宁静,
身边的圈子遭遇重新洗牌。
有人考研成功,
从“双非”迈入“985”、“211”;
有人签了三方协议,
只等毕业开始独立岁月;
还有人拿到国外offer,
即将飞去新的天地。
但是或许,还有更多的人,
那些隐藏在朋友圈背后的人,
有的只是对人生前路的迷茫与不安。
最近有个词,叫“懂事崩”。
意指成年之后的情绪无法任性发泄,为了避及当众示弱,所以选择在深夜独自崩溃,第二天还是要正常工作。
很懂事,也很无奈。
我们这一代,
因为看到的太多,所以懂事得太早。
记得村上春树
在《寻羊冒险记》里说过一句话:
活到26岁,然后死掉。
死掉当然不是心跳停止,而是我们曾经的憧憬会在一个时间节点突然崩塌,有些人是22岁,有些人是28岁,各不一样。
是什么会让人在有一天突然磨平棱角?
让我们最终成为不动声色的大人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在今天这个晚上有了暂时的答案。
怯弱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寻找归属感。
不断地去寻找被定义的圈子,
并试图将自己套入定义。
因为我们害怕与众不同,
所以我们不断复刻别人生活的影子,
最后活成人们所羡慕的样子,
然后步入中年,悔之莫及,
问自己怎么变成了年轻时
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在22岁就开始怯弱了呢?
因为我们是独生子女,
所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我们听到的声音经常是:
“女孩子这个工作稳当。”
“我们只求你安安稳稳。”
“爸爸妈妈只有你一个。”
可是除了这些,与父母的交流中,他们又会表现出对他人家庭的惊羡:
“他儿子在华为18000/月,是十八薪呢!”
“她女儿现在在香港,真是了不起!”
“什么?考上清华了?他不是没你好吗?”
就这样,我们被卡在保守与拼搏之间,
唯唯诺诺不敢前进。
我曾一直以为,
我可以做一个在中间线上跳舞的人,
后来当平淡与理想有了冲突,
戏剧的矛盾便开始日益凸显。
终究,人生行路,只能拿好一个手杖,
拿的太多反而不知去向。
今天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有所触动。原因起于朋友圈里一个私交还不错的朋友。
她也曾纠结过体制内与体制外,回家乡还是留上海,就在前几天分享了一篇《月入两万,我妈让我回家考公务员》之后,今天就被上海的一家航空公司录取了。
看了她的记录,得益于另一个人的相信与支持,才让她能够勇敢地留下,去了一个曾经都没想过的行业。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乐队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转过身,你总会发现身边还有三个和你坚守在一起的人。
在黑暗的荒野中站起,
身边却没有一盏为我亮起的灯火,
如何不胆怯?
现在的年轻人如何才能不怯弱?
我有一个很欣赏的女同学。
在四月这个慌乱的月份,
她还是保持了一如既往的热情。
“下班很开心,工作很开心,汲取经验提高技能很开心。”文字下方配了一张高峰下班图。
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
再把它做到极致,
是一件很让人安心的美事。
我们都很渴望成功,
日复一日的英语打卡,
听不完的付费课程,
还有云图书馆里买了还没看的书,
越是急促,越是喘不过气。
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现在大部分人对于成功都是将金钱作为评判标准的,这是一件很单调的事情。
蔡康永说:如果有一天你过到了你想要的生活,那就是成功。
日光即将苏醒,
月亮渐落,太阳渐升,
再过一会,咖啡就好了。
凡事舒心又怎么不是一种成功呢?
别再说莫忘初心,初心忘了就忘了吧,
该寻找的是你想要的生活。
我不爱去制定十年后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目标,
毕竟人生的路上都是变数,
未来的两年半,
就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
载着你的车经过人群,
你依旧能一眼认出我,
然后用唇语对我说:
真好!
文:君儿
图:《波希米亚狂想曲》/《绿皮书》
现在
你的喜欢就是我荒野里的灯火
右下角点击支持
God bles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