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王楠讲建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被他那种眼里有光,对民族的自信所感染。其中提到梁林为了研究中国古建筑,怀孕的时候还到处跑,偶然之间发现佛光寺。身为山西人竟然没有去过五台山,目睹这一伟大的历史遗迹,实在可惜。好在听了教授的讲解,开始有兴趣观赏古建筑的美了。希望今年可以打卡佛光寺,近距离感受古建筑的美。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
梁先生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中国建筑文化上,原来他早就意识到了崇洋媚外才极度可怕,近年来我们提倡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更加受青年群体追捧,这一点从故宫文创的热卖、文物纪录片的热播等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希望一席能够多出一些这种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食粮,让观众在欣赏建筑美的同时能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研究体系。
取材让我想到中国古代匠人的伟大智慧,早就发现了取材的重要性,并且没有经过很复杂的计算就发现以材为主,材的高和宽3:2,而且大木作 “材分八等”,这可算得上北宋的高科技了,要比西方人早几百年。
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以前对风水佛道的了解太少,总以为是封建迷信,听了王教授的讲解,甚是惭愧。尤其是在古代木质建筑中真的体会到了佛教对建筑的深刻影响重,未央宫的选址就证明了风水其重要性,看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了解太少,观念太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