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回头看看,寒假作业折射了什么?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孩子们都背起书包重返学校了。不知道那背着“半份”作业上学的孩子,今天在学校还好吗?
早在一周前,朋友圈关于孩子未完成作业的吐槽就轮番开始了。
大意如下:孩子要么不写作业;要么马虎、大意,作业写得潦草;要么边玩边写,拖沓成性,态度不认真。
微信里的几个妈妈群,在临近开学前一周,群讨论内容,画风突变:由春节欢天喜地,带孩子游山玩水,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一下子转变为由“作业”引发的各类亲子冲突。隔着屏幕,我都能清晰地感到:那股春节时亲子间的盈盈暖意,急转直下,带着肃杀的气息,铺面而来。
吐槽完各家孩子写作业的不端正状态,妈妈们又开始交流各自的“杀手锏”。
有代表性的声音有两类: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不写作业,应交由老师惩罚,妈妈做好自己就行,否则,管的太多难免会破坏亲子关系。
嗯,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第二类妈妈的看法似乎更站的住脚:
现在的老师才不会惩罚孩子呢,老师们都学乖了,万一惩罚不好,孩子跳楼了,老师怕担责任啊!孩子写不完作业,还得打电话让家长管,早管不如晚管,不如早点催着孩子写完。
真是妥妥的痛啊,妈妈们立刻又吐槽:当个妈咋这么难呢?左右不是。
那么,寒假作业到底该怎么处理,要不要逼孩子必须写完呢?
先来看看寒假作业的性质以及老师留作业的目的。
寒假,在上下两学期间,承上启下,老师留的寒假作业,大致要达到三个目的:巩固上学期所学,预习下学期内容,用作业的形式来规范孩子们的作息,预防已形成的好习惯在假期被破坏。
归根结底,寒假作业是一种工具,用来促成孩子保持学习的连贯性、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基础。
作为一种工具,寒假作业又折射了什么呢?
1、寒假作业检验了家长、孩子、作业之间的关系
如前边提到的两类家长:一类认为: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无需家长插手,孩子做不完作业,自己接受惩罚就好了。
而第二类家长认为:现在老师分摊到家长身上的任务很重,家长应当担负监督的职责。
在我们小时候,家长从没管过作业,那时放学后,小伙伴们总是自发约起来,到一家去写作业。大炕上,晾台上,一排比赛写作业的小脑瓜。作业写完大家再一起玩……
当然那时没有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教育抢跑,孩子们大多数都能自觉管理好自己的作业。
事实上,即使在教育抢跑的今天,家长也应明确: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明确权责,才能有效帮孩子建立自律意识,养成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作业是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应用于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家长用来完成老师嘱咐、变相惩罚、实现权威的工具。
2、 寒假作业折射了孩子的习惯是否完全养成
平日里,孩子都是自主完成每天作业。但长长的寒假,夹着一个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这让孩子们细化到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难免堆积起来,欢腾过后的日子里,怎么按计划把拉下的作业循序渐进补上,考验了绝大多数孩子的规划能力和自律能力。
堆积过多的工作,择拣出来在一定时间内件件攻克,对成人而言都有一定难度,何况是孩子们!
家长们倒不妨利用寒假作业这一特殊“任务”,帮孩子从学习制定计划,到坚持完成,到提前完成部分计划以防意外,一步步教孩子养成更科学的习惯。
寒假作业完不成,一定是孩子的过错,但好习惯没完全养成,家长有必要背黑锅。而寒假作业,倒是一枚不错的照妖镜,它照亮了孩子和家长各自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3、寒假作业放大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瑕疵
正如前边家长所说:大部分老师不太敢于惩罚孩子,即使,适当的让孩子知对错的惩罚很有必要。
同医患关系雷同,只有家校关系维持良好,孩子才有可能争取最优的教育。
让老师敢于在正常范围内行使一个老师应有的权利,才是明智家长的做法。
事实上,女儿寒假作业也没完成。除了反思上述两点,我还在家园联系条上刻意告知了老师这件事,并希望老师做出合理惩罚,以让女儿对作业有更充分的认识。
更多的家长,把寒假作业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把必须做完这一结果也看得过于重要,理由是:如果孩子第一次不完成作业,以后一定会总是不完成作业。
其实,这样的逻辑是完全不成立的。寒假作业有它的特殊性,在长长的没人引领的假期,让孩子独自完成总量并不少的枯燥作业,确实也够难为他们的。
比批评孩子不做作业,比跟孩子斗智斗勇让他们完成作业更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制定计划,用有趣的形式攻克计划。至少,不要让孩子对作业产生痛恨情绪。毕竟,以毒攻毒不是随随便便能用的办法。
说到底,寒假作业不过是一种工具,除了辅助孩子学习,它还能照见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东西。即使孩子没完成作业,也不要过份苛责,把它当成下一程的起点好了,如果结果就是这样,那么,努力改变结果才是正道。
愿每一种作业,都成为辅助孩子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家长责备孩子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