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南子: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品行、名声不好,特别漂亮,卫灵公很迷恋她。因为南子,卫国闹了几次大的政治动荡。太子蒯聩,曾经发动政变想要把南子干掉,失败。孔子曾说郑卫之音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郑卫比较开放,社会风气不是很好,南子是里面的代表。南子生活作风不好,善恶是非还是分得清楚。
2.子见南子:孔子到卫国,南子好几次表示要见,孔子都拒绝了。后来实在拒绝不了就见她。南子是国夫人,孔子依礼来见。南子很谦卑,向孔子顶礼,以师礼相待。孔子见南子之后,弟子们很不高兴。子路就来找兴师问罪,师父是正人君子,怎么能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人!大家以为孔子想走夫人路线,想巴结卫灵公。
3.“夫子矢之曰。”“矢之”,有很多解释,我们翻译为孔子直言相告。“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所否定的人是上天都讨厌的人。在我心里,并没给他人贴标签,轻易去否定一个人。假如我否定一个人,一定是上天也否定他,我才会否定他。
言外之意是上天仁爱万物,春天来了,风吹大地,漂亮的花草有毒的花、带刺的草都生长发芽。上天一视同仁,不会特别讨厌某物,更不会特别讨厌某人。南子虽然生活作风不好,但她并没有害人,只是长得漂亮一点,并不是恶贯满盈,坏到上天都讨厌她,见一见她没什么大不了的。
4.孔子看人待人,跟普通人看人待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待人,都是有意无意戴上了有色眼镜,善恶分明,是非分明,成为道德警察。我们所认为的好与坏,善与恶,标准是我们自己制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很容易就给别人贴标签,却意识不到。当时整个社会上的人,都给南子夫人贴标签——坏女人,这就形成共业。但孔子不给南子贴标签,不给众生贴标签,没有这种标签。
5.孔子不是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道德家。从这件事上反映出孔子的德行——仁爱、智慧和勇气,私意完全化掉了,待人接物完全是顺应天性。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性谓道。”天,一方面指宗教意义上的天;另一方面指人的性天。天理,是我们的良心、良知;性是心的本质。天似乎很高远,心似乎又很贴切。天,就是心的本质。“天命之谓性”,不要以为天命在外面,天命也在心性之内。阿弥陀佛不在心之外,“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孔子是在道上行走的人,在他身上,天理与良心、良知,完全是打成一片的。他彻彻底底证到这个境界,内外已经泯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