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之后,室内寂静闷热,徒留蚊子这类不速之客。
充电宝所剩电量不多,台灯还好充足了电,手机电量剩一半。
复习了一遍今日所学内容,看了会儿kindle电纸书,电量也不多。想到电脑还有电,便看了一集《老友记》。
看完关了电脑,用屯好的水简单洗漱,看时钟,未到10点。又无所事事了一会儿,想着还是早点睡吧,便上了床,充电宝剩下的电用来充小风扇,以期能安然读度过此夜。
不多久,只听得“滴—”的一声,各种电器启动的声音交杂成一片,伴有高低远近的人声,宿舍的吊扇开始缓缓转动。不待言说,有电了。拿起手机一看,正晚上11点。
电有了,只是还没有水,依旧将就着睡去,各种琐碎到此可按下不表。
今日回顾,昨日或有些许狼狈,但大体总算平稳度过。许是比平常少了些事情,因此有时间萌发一二感想。
人说,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好比鸟类的迁徙,而人们通常也会选择有利的环境来生存。此次停水停电,同学们外出投宿避暑,大概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然而,像我这般选择留下来的人又如何解释呢?
想起高中时期的一次远足,全年级20多个班徒步四五十公里从早上行至傍晚,全程基本是山路。回到学校,太阳也已下山。回程之时,许多同学会有家长接回家过假期,学校也体贴的提供了专车搭乘有需要的同学,但是鼓励继续徒步回校。我与三两同学虽脚底早已磨出了泡,每一步都觉得酸疼,每一次抬脚都觉得足似铅重。但却不打算坐校车,依旧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走着,最终迈进了校门。
谈到这两件事,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是脑中突然蹦出来的一个词: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停水停电的环境自然是不利生活的,却有人选择留下,熬一下看看;酸痛苦累的跋涉自然不是必须的,却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看看。
在这些时候,人们生存时考量的“利”与“害”便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利”与“害”也并非能够单纯地划分。看待“利”与“害”的人不同,也就做出了不同的“利”与“害”的选择。
拥有“钝感力”的人选择从容面对眼前的“害”,若是能忍受过去,或能成为长久之“利”。在不断的磨砺中,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便渐渐提高了。
当然,钝感力不等于麻木迟顿,也并不是一昧地不避祸患,而是在选择判断时能从长远的眼光,从自己的目标出发,做自己“利”与“害”的价值判断。这么一说,钝感力倒是一种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