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的农村,除夕将近。从耸立在农家低矮厨房上的烟囱里跑出来的股股缕缕袅袅颜色或白或灰或褐的炊烟,在寒冷的天空中与飞舞的雪花不期而遇两情相悦后,飘逸去了远方。它要报告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过年了,这户人家,不,不只是这一户人家,而是许多有条件的农家,都在为过年紧张地忙碌着。在这千头万绪的忙碌中,就有用芋头即红薯做原料制作芋头糖这一项不可或缺的喜事一大桩。
初步完成由淀粉到糖化阶段转化的被洗刷处理干净的一大筐芋头被实实在在地摆放到了黑黝黝的大铁锅里,去接受干柴烈火烀煮的洗礼和先凉后热乃至沸腾汤水的考验。在外因的作用下,通过内因实现自身由生到熟由硬变软的量的积累和嬗变,用自身特有的价值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去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和食欲的愿望。热腾腾的水蒸气弥漫了整个厨房,上冲到了屋笆和房梁。由热气遇冷凝结附着在用麦秸编制而成覆盖在大铁锅上的锅笸外面的小水珠,犹如粒粒珍珠晶莹剔透折射着光闪耀着光芒。经过一段时间的烀煮,渐渐地就闻到了被烀煮了的芋头那种特有的甜气和醇香,诱得人不由自主口水欲下淌。马上住火。赶紧趁热把烀熟了的芋头转移到早已洗刷干净的空缸里。用趁手干净的长木棒,或者是长一些的擀面杖,插到缸里面,把芋头反复搅拌成糊状。同时不忘把早已就切碎了的起着催化剂作用的青青大麦芽放到缸里面,帮助催化多出糖出好糖。接着再用洁白干净细纹棉布把已成糊状的芋头包裹起来,放到横卧在缸口上干净结实的木板上,用双手去反复搋挼揉挤压。被挤压出来含有大量糖分的浆水流淌到木板下面的容器里,“哗哗”有声,奏响了攒糖的华丽乐章。然后再把缸里的浆水倒进锅里进行煎熬,浴火重生。用勺子或锅铲子等厨房用具把锅里的浆水不断搅动,直到水汽蒸发渐渐少去,浆水变成粘稠的浓浆即糖稀为止。火候一到,马上住火,趁热把糖浆盛出来倒到早已准备好的模子里或敷有些许面粉的案板上,让其慢慢自然冷却变硬,这样就产生出来了原生态的芋头糖。然后才根据情况和需要,加入花生米或芝麻之类的辅助性的食材,做成各式各样的糖品。当然不是马上就吃,而是收搁起来,放个地方,单等到过年的那一时刻的到来,辞旧迎新的钟声敲响。
等啊,等,等到了门神上哨,窗花贴上,春联粘门,花炮炸响,年夜饭吃过,一切都收拾妥当。这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由奶奶或者是母亲把制好的芋头糖品端了上来。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喜气洋洋地吃着芋头糖。满嘴都是甜,还有喷喷香!大年初一,父老兄长们,拜年新春互贺喜,颔首作揖,欢聚一堂。吃着花生磕着瓜子和品尝着点心,其中少不了芋头糖。谈天说地、南田北湖地唠嗑闲聊拉家常。共同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不无感慨,但感慨确实不是很多。日子过得不管怎么样,都是欢声笑语无愁肠。展望未来,规划新一年的生产话桑麻,无论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曲折,都会一如既往排除万难向前闯。满心满目都是憧憬美好理想和希望。
大人有大人的话题和心思,小孩有小孩的乐趣和向往。太阳才过正午,孩童站在西厢房后墙的屋檐下,眼望着空中正在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大风筝,嘴里吃着香甜的芋头糖。纸鸢或动或静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上。它要去寻找先前传报喜讯的那缕缕炊烟,请它也过来尝一尝香甜可口的芋头糖。孩儿吃着香糖兴高采烈,母亲站在一旁心花怒放。因为她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已经到得了亲人的认可。熬糖的时候,是她右手把柴续,左手拉风箱。制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她的心力和体力的辛勤付出,都有她的身形在移动微晃,毕竟母亲是缠了脚的,身体也稍微有点胖。
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不经意一个多花甲的时间就这样转眼过去了。类似熬糖时的那股股缕缕炊烟早已不见其在头上飘逸、盘旋和飞扬。制糖所用的器物工具等也早无了踪影,不知现在它们身在何方?奶奶和母亲们,还有吃着芋头糖拉着家常的父辈们,大都不在人世,而是“活”在了仙境天堂。当年放着风筝吃着芋头糖的孩童早已不再是孩童,而是年逾古稀鬓角满发染雪霜。芋头糖啊,芋头糖,虽然说你我已好久不曾相见,但你那俊俏可爱暗红甚至略带有点紫黑晶莹闪光的模样,还有那醇厚特有的香甜味儿,却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从未把你来相忘。虽然说现在的生活甜如蜜,但我却常常把你忆起和向往。芋头糖,我亲爱的芋头糖,我不能把你来忘怀,我要永远记你于心上。是你陪伴我度过了童年那一段难忘的好时光。
末了,还想再说几句。那就是芋头糖虽然久违我家乡,但不知道在异地他乡是否还有它的同党,现状又是怎么样?若有知情者,烦请告诉,我愿洗耳恭听闻其详。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吃糖,阅文;阅文,吃糖;糖文共分享,心中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