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火爆了朋友圈。带着好奇,看完了,赚了我大把的眼泪。
她是湖北襄阳人,44岁,初中毕业,目前在北京做育儿嫂。20岁的时候,因为“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来到北京。
但她并不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感觉就像是另一个自己呢,我也是呆头呆脑,笨手笨脚。记得学车的时候,经常被教练骂:你怎么笨得猪一样?可能,老天为了考验我们的意志,故意让我们生得比别人愚笨一点,多吞几口生而为人的苦水吧。
在北京,她租了一个蜗居,300元每月,8平方米的单间。 但是有块大玻璃,有阳光照进屋子,所以感觉“特别幸福,有安全感。”,平淡朴实的语言里,又掩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呢? 在大都市,总有一群人,她们用力地活着,哪怕身处绝境,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心灵强大,能够抵挡这种歧视”。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所以,她一头钻进了文学的殿堂。 她说,“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是的呢,每部小说,不同的人物,粉墨登场,带给你不一样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有时,你会去比较,然后发现,虽然身处困境,但是,还没有书里的人物悲惨。带着这种阿Q精神,你会每天都元气满满 ,现实生活里的悲苦,已经不再是世界末日般让你恐慌,你也从祥林嫂似的絮絮叨叨中走出来了。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她的笔下,不温不火地娓娓道来,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有点余华的《活着》的味道。她是命运的亲历者,也是命运的记录者。
她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孩子的故事。她及家人的人生经历,也是很多农村孩子的缩影,她们每个人都在绝望、逼仄中挣扎,想让命运来个大逆转,但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
其实,大多数底层是失语的,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喘不过气来,已经没有力气再发声,她们充当了“沉默的大多数”。有的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有的在城市的夹缝中艰难地活着,不管在哪个阴暗的角落,她们通常都是媒体关注不到的群体,也是地球村之外的边缘人。她们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没人在意,有时,自己也觉得自己无关紧要,轻如鸿毛。
感谢范雨素为底层发声,让大家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不仅注意到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精英人士,偶尔也把目光投向虽在底层,身份卑微,但不屈从命运的跋涉者!
文中金句不少: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麻木,懦弱的人。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曾经为一部电影流泪,为一首歌流泪,为远方不能抵达的风景流泪,今天,我为范雨素流泪。写于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