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每一个做产品的,上辈子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于是,此生投胎重来,要把世界变得更美好,还上一世的债。
那我是不知道自己前世造了多大的孽…
大部分进入这个行伍的人,开始都带着一身冲天豪气,对自己做的事能改变世界深信不疑。然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操作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渺小无力,逐渐放弃改变世界这样好高骛远的想法,回归现实,做一颗安静的螺丝钉。
这样一来,反而少提很多不靠谱需求,让研发和设计师免于一些徒劳。也正是体会做产品的太多「不确定性」,PM的一个判断,影响太多人。始终以如履薄冰的状态做产品,是我不长不短几年产品经历下来的一个感悟。
产品经理是个怪异物种,对做产品稍微有些追求的人,普遍都很「顽固」,表面上虚心纳谏,实际涉及到产品观时,基本不会轻易被说服。尤其互联网产品还没有足够统一服众的理论体系,随便做两年PM的人,都可以讲出一堆产品大道理。
地铁上旁若无人、高声争论的,不是产品经理,就是PM。
我很少跟人在网上交流产品,一是大部分属于无效切磋,二是交流完对做产品没什么直接帮助,该踩的雷照样踩……熟悉的人都知道,别人回复我的评论,也基本不回,通常一个哈哈表情走天下,特别好用。
(这么没礼貌不值得小朋友学习,这里请打码)
倒是好多人没有意识过网上交往的礼仪。把直接打扰当直白,把他人包容当个人任性的理由。
一直不喜欢用网页微信,PC输入与手机打字是不对等的沟通模式,PC作为信息量强势一方,很容易给手机一方造成沟通节奏的压力。一个大人俯视着小孩说话,是什么感觉。
有人问我为什么没看见在朋友圈发工作内容,是不是有朋友圈洁癖…我以前也发,经过一些事情后,开始慢慢意识到拿自己在朋友心中的情面作为职场需要的消耗品,是件不「值当」的事情。
况且,发过一次就好,重复发对看过的朋友已经是无效,加上朋友圈大都同行业的人,自己那点微薄的人脉根本触达不到目标用户。把个人职场互动放到脉脉、微博更有效用,朋友圈还是留给生活吧。
话分两头,也看得出PM(其实就我这种怪咖)容易对体验追求而「矫情」,这种矫情是有来自真实的个人遭遇的切肤之痛,也来自对世间万事的观察体会。
我喜欢混知乎,但从不回答热门问题,我喜欢看那些几乎无人关注的问题。比起一堆高谈阔论、热闹不行的讨论,那些冷僻的提问更让我感觉这个世界的鲜活。
这里面有高中生考试失利,苦恼无果;有小城市体制内小职员,对工作前途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有分手难过,对恋人做出伤害自己的事而无法理解的青年男女;有个体业主感受互联网冲击下,生意难做,又无处求助的困境……
这些问题看似芝麻绿豆,高知大V们不会关心,也没精力关心,对提问者来说却可能是他们当前的一大人生挑战。看着这些提问,我能真切感受到普罗大众最真挚简单的诉求,跟某个产品体验没关系,跟视觉美感也没关系,却是这个世界在变化,在跳动的脉搏。
做多了PM,对「民间疾苦」有着高于常人的敏感,叫察觉需求敏锐也好,叫忧国忧民也罢,总之,越做的深,越见多苦。
如果说产品路也是修行路,通过一些产品,修补一些世间恶相,帮助人们活的更有滋味,那见世间,见众生后,能见自我,则算了完这辈子的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