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纪念馆沿南山路向东步行约10分钟,就来到了素有“南方佛国”之誉的净慈寺。寺前有一个四石柱攒尖顶方亭,亭内立有一碑“南屏晚钟”,是杭州人仿康熙笔意制成的一通“假御碑”。亭子四周有坐栏,大家可在此休息一下。
西湖周边,灵隐寺、天竺寺等古刹众多,但“西湖十景”中只涉及了净慈寺,还只是寺中的一件法器,而且是一种意向,甚至“南屏晚钟”的景名还不符合常理。
南屏是指净慈寺后的南屏山,此山位于西湖南岸,南接玉皇山,西连九曜山,恰如西湖南边的一道屏风。此山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上山峰岩壁的遮挡效果,每当寺内佛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唱和,共同形成了共振效应,好似一段交响,在湖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火灰岩构成的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共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
最早知道净慈寺,是因为杨万里那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熟悉《南屏晚钟》是因为蔡琴、费玉清等人都唱过的一首寄托相思之情的歌。整首歌词透着宋词雅韵,“南屏晚钟,随风飘送,敲呀敲在我心坎中……催呀催醒我相思梦……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把人都软了。
为什么我说这一景名不符合常理呢?大家都知道,“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分为“钟楼”和“鼓楼”,晨敲钟暮击鼓,提醒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来这里也叫“南屏晓钟”,只是因为清代康熙帝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把它改称为“南屏晚钟”。这不是我瞎说,在《西湖志》卷九中有明确记载:“在南屏山净慈寺前,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题十景,改南屏晓钟建亭其处。后御碑遗失,杭州人因偏爱晚钟,便仿康熙皇帝御笔,将其改为‘南屏晚钟’。”
但如果我们现在说“南屏晓钟”,大家反倒会觉得它不合常理,这就是习惯的影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