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呀,我是共勉。
不知道这个标题你是否有所耳闻?如果你没回想起来的话,也别急,让我来引入一些场景帮助你回想:
当一个花季少女被非礼甚至是强奸时,吃瓜群众中总会有人跳出来质问:是不是她穿太少了?为什么大晚上一个人走这样一条路?(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当一个人手机里的裸照被泄露时,吃瓜群众中总又会有人出来质问: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会拍裸照?(还不是你自己不检点?)
当一个人被抢劫了,吃瓜群众中还会有人出来质问:这人是不是平时太显摆了?(有点钱就到处显摆,活该!)
这些质问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其实都不是的,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可能看到这句话你会觉得:我在,我在,无中生有,暗度......(好了好了,停下停下)。
但是但是,请你继续往下看哦。
上面的现象概括来说就是:
即使面对罪行确凿的侵犯者,受害者有时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遭到质疑。
这种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而且早就有心理学家在研究。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无疑是勒纳的研究,他做了一系列实验,最终提出了公正世界偏见(just-world bias)。
没错,“公正世界偏见”的出现就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希望这个世界有可预测性(或者说我们一直认为这世界是有可预测性的)
因此,我们宁可倾向于把不公正归罪于受害者,也不肯抛弃令人心安的善恶有报世界观。
塞沃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雪莉·汉比认为:
人们强烈希望好人有好报,但这句话倒过来就会出现错觉:如果有什么坏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一定是因为你做过坏事遭了报应。
所以,这种无端揣测不仅会发生在性侵等恶性事件中,而且还在车祸,贫困,高考失利等一系列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形。
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至亲)会无缘无故遭遇性侵,所以在面对性侵的新闻时,我们安慰自己:一定是受害者的问题,她穿着暴露,行为不检点。
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或者是自己至亲)高考的分数比平时低好几十分,所以看到一些高考失利的例子,我们安慰自己:一定是他平时作弊,一定是他平时就没有好好学。
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至亲)会被歹徒抢劫,所以面对抢劫事件,我们安慰自己:一定是受害者的问题,有一点钱就到处显摆,一定是......
我们认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一些无辜的人遭受侵犯违背了我们一直坚信的因果报应,让我们产生同样作为好人的自己也会遭遇无妄之灾的恐惧。
所以我们反过来指责贬低受害者,找各种理由使事件变得合理,使自己从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但是啊,对受害者无端的指责不仅会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还会让我们忘却真正的施害者。这是不是无形之中助长了受害者?
所以,下次面对这样新闻,希望我们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给予受害者应得到同情与支持,承认这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公平。
很喜欢回形针在视频里提到过的一句话:
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
不幸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恐惧,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站在受害者的对立面,伤害这个已经被伤害过的人。
悄悄改变,然后惊艳所有人
关注芸泠,一起来蜕变:)
来自共勉的走心推荐阅读:
想知道勒纳实验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勒纳】获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