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要出门上班,宝宝搂住我不放。
“妈妈要上班,挣毛爷爷回来给你买玩具,买好吃哒,好不好?"
“够了,够了,我玩具和好吃的都够了!”宝宝奶声奶气的回应,才2岁半,语出惊人!
够了,这个词语好熟悉,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10年前,那时候我刚好大四实习,因为读的是旅游学院,所以我们实习都被派到酒店。我当时被分到前厅部,认识了后来的前厅部经理,至今记忆尤深。
她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二宝妈妈,身高170,体重不过百,爱淡妆爱香水。但凡她经过的地方,男人都会毫不掩饰的多看她几眼,不仅男人爱看,我们女人也爱看,明里暗里的偷瞄她。
不知道她身材是怎么保持的,直到有一次一起吃午饭。经过了一上午的辛勤工作,我们都饥肠辘辘,踩着饭店,十二点一到,准时去吃饭。
当时酒店实习工资很低,住的宿舍也是6人间,条件艰苦,但是饮食确实极好的,因为酒店有专门的食堂,做菜给客人的大厨也会给我们做饭,而且,早上西餐厅没有用完的点心水果,都会端下来给我们加餐,所以品种就更丰富了。居住,上班条件艰苦,于是我们实习生就把吃饭当做犒劳自己最好的方式。
当时年纪,食欲旺盛,一看那么多好吃的,好比老鼠掉进米缸里。那天中午,我和前厅部经理坐在一起吃饭,我感觉我的味蕾刚刚开启没多久,准备大快朵颐,我一抬头看到她放下了筷子,餐盘里面很多食物都没怎么动,发的水果和酸奶也放在桌上等着回收。我说,你吃这么一点,就不吃了么?她说,"够了够了,我的身体,刚刚吃下去的这些营养足够了!"吃饭不是把碗里的饭都给吃完么?怎么还够了?那顿饭,我第一次吃的有点迟疑。
细究一下“够了”,我感觉我的宝宝和这位前厅部经理都有一种及时喊停的能力!
N年后,我踏上了心理学的学习旅程,才开始对饮食,对无所节制的食欲有了思考和探索。我对食物的痴迷和无节制,来源于童年的经历,让我对食物有一种匮乏感,加上青春期的种种求学压力,让食物成为我减压的一种武器。
后来遇到心理学徐徐老师,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关于吃,你如果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这个食物就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你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比减肥更迫切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缺口。
现在我的缺口找到了,陪伴我14年的体重,也开始松动,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吃了食欲,还有一种就是买买买,每一种购买背后都是一种人格,有的是用物品代替父母的爱,有的是童年的匮乏,有的是现实生活不顺利,通过购买来转移注意力,有的是生活毫无掌控,通过买东西来获得掌控感。
因此,随着逐渐的学习和疗愈,我爱上了断舍离的生活,周末在家一有空闲,就一直在整理,每周都能整理出大量我现在并不需要的东西,送人或者扔掉,我的家越来越宽敞,也让我的心越来越舒服自在。
这个周末和老公孩子去逛山姆,儿子喊着要吃蛋糕,我们来到了蛋糕区域,好多人挤在那边,原来蛋糕在做活动,只要88元,便可得一个8寸的提拉米苏或榴莲千层。在外面蛋糕店,少说也要200以上的价格,什么叫性价比,这个就叫看的见的性价比!
老公拿到购物车里,看看我,我直奔蛋糕架—59.8元的草莓芝士。因为我心里想着,我现在减肥,对这种高热量也没兴趣,婆婆胃不好,从来不吃这凉的甜的东西。只有我儿子和老公吃,那么这个草莓芝士完完全全满足他们了。88元的,让老公和孩子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今天吃不完,放冰箱,占空间。2天吃不完扔掉也就太可惜了,买东西不能图一时便宜。
和老公一解释,他再看看今天的购物车,发现和以往那个看到东西便宜就囤的我,果然不一样。老公嘀咕了一句,你现在真的越来越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了,买东西你说了算。
是的,我现在的生活理念:物质做减法,精神做加法,简而美地活!过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