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主人公大文对作品的“风格”从主观到客观的感受变化,对不同的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感谢百度)
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些作者的创作风格,比如朱自清的称得起“慎密”,周作人的可以说“自然”,茅盾的不愧为“洗练”,鲁迅的应号作“劲健”……等等,其实是一部分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观感来下的评判,完全有可能另外一部分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所以对于风格的理解,作者认为风格存在于作品的本身,形成一种风格自有客观的条件,作者建议依着客观的条件去推求,便会见到作品风格的真际。
一般人认为作者的创作风格:
……他想起现代一班作家的作品:朱自清的称得起“慎密”,周作人的可以说“自然”,茅盾的不愧为“洗练”,鲁迅的应号作“劲健”。他又想起古昔文学家的作品:同样是词,而苏辛的与温飞卿的不同,苏辛的“豪放”,而温飞卿的“绮丽”;同样是散文,而司马迁的与陶渊明的不同,司马迁“浑雄”,而陶渊明的“冲淡”。……
但是这样的划分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都是凭着主观的观感,见到文章风格有怎样的几种,便选用一些字眼来作标题罢了。……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件艺术品,乃至同一个人物,一个人认为阳刚之美,而另一个人却认为阴柔之美:这样的事情也许会有吧?他相信这样的事情一定会有。……他又想如果用了《诗品》的二十四个品目或者曾国藩的“雄”、“直”等等八个字,教几个人去衡量同一篇文章,判定的结果不会完全相同。……
那到底应该如何判定文章的风格呢?
……此刻他才真个明了,要判别许多篇文章的风格,原来不必凭主观的观感,只须从文章的本身上检点客观的条件就是了。这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古人把文章看做了不得的东西,仿佛其中含有好多的神秘性,所以说来说去总带点玄味;今人把文章看作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文章惯用分析、归纳、说明的方法,其结果当然简单而明显。……
那如何从客观上来着手分析文章的风格呢?作者总结归纳了几个方面:
1、取材的范围
……许多作家执笔作文,他们屈才往往不知不觉偏注在某一个范围里,或者议论时事,或者摹写山水,或者叙往古的史迹,或者记身边的琐事。这由于许多作家所营的生活、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心意所注的范围也就各不相同。……
2、作者的品性
……人的品性是千差万殊的,有些人温和,有些人急躁,有些人宽大,有些人褊狭,……
3、作者的语言习惯
……同样一个意思,教两个人说出来未必会是同样的一句话,也许一个人说得很简单,以为这就够了,而另一个人却说得很啰嗦,以为非如此不可:这是各人的语言习惯不同的缘故。读文章、看书又各有机缘和偏好。……
4、写作的习惯
……有些人信手写来,意尽而止,也不再加工修改;有些人下笔很慢,句斟字酌,似乎不放心的样子,等到完了篇,还要仔细修改,……就风格说,便有显然的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