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MV莫过于汪峰的《存在》……
一首曾穿过大街小巷的曲子……
但还愿你你静下心来,放松自己,细细的感受每个画面、每句歌词。
此刻大家内心应该也是五味杂陈吧!《存在》是以一种发问式的口吻唱出了对自我、对周遭世界的追问。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几个问号,我想一定问的我们都胆战心惊!“我该如何存在?”
就像当年迪伦的那一句“How Does It Fell?”那是什么样的感觉?问得美国人茫然失措。而现在“我该如何存在”?
大家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这首歌我们听了可能不止几十遍,有一段时间大街小巷放的都是这个音乐,那么我们在听的时候仅仅只是听的这个节奏感呢?还是听的时候也在好好的想我们的生活?就说我们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灵魂,又意义何在?
如何存在?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活?
生活中我们总是很纠结,很矛盾,很多时候我们迷茫于不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起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经历着怎样的苦苦挣扎。
可能有时候会突然觉得好像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碌碌无为,甚至为了得到那一丝安逸,偷偷安慰有心无力的自己。
因为不清楚结局,所以现在是否拼命去做就变的有些迷茫。
就比如我们上大学选专业,毕业了选行业,每次选择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做这些选择的时候又有多少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呢?
我个人一直主张的是,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去选择,然后为此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这条自己选的路,一开始就喜欢,那么跟结果比起来我们也就更享受这个过程。
再想想若干年后干着一份自己无比喜欢的事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就知道现在的选择到底有多么重要。
当然肯定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想法就是空扯淡,因为面包都没有,拿什么谈喜欢。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块墓碑上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目前的我们的生活方式规范、标准,又乏味。
有时候想从方框里跳出来,期待从繁重、辛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体会一把真正的自由。
有时候在外面的世界走一回,就会发现其实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迷茫、无所适从。
到底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归根结底就是“能力”这两个字。
但是这不是我们的错。
从我们这代人开始,中国传统的家庭格局变了,一家一孩儿,人物关系单一,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承载了父母,甚至是家族的全部希望。
所以我们一出生就被装进了一个方盒子里,呵护着,封闭着,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完全一样的方盒模式,只看学习成绩,只讲分,分数成了家长对我们要求的唯一标准。
这种只注重文化的学习,不关心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眼界、思想、激情先被家长的要求束缚住,然后被世俗的要求界定了,最后自己都跳不出名利这个坎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干着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不是自己喜欢的日子,但却没有能力改变和冲破自己,只能变成麻木的橡胶人,熬日子。
虽然我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缺乏能力,但却没有理解能力的真正含义。
能力难道仅仅是指在不断地寻找各种不同的工作摆脱过去的一切吗?
我想这只会导致最终我们放弃了我们的一切优势,去从事我们并不擅长的工作,看上去很勇敢,但是有勇无谋。
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过,为什么做不好这些事情?虽然我们体验了更多的工作,可是最后我们更迷茫了。
能力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体验不同的工作,更多的是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尽快的调整心态?
这些都是能力,文化和能力并非对立的关系,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文化与能力兼备的,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的智慧了。
智慧可能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实践中的积累。
埋头苦干承受苦难这并不难,看看我们的周围,不都是一群辛勤劳动的人吗?真正难的是什么,是如何认识自己?最终改变自己。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有些苦难其实是不必承受的。
而生活该怎么去选?我们又能如何更好的存在呢?那就从我们内心出发!做的每一个选择一定都是慎重考虑之后的,走的每一个脚印也都是最真实的。
享受过程的人生一定是最富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