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紫红色的方桌子,一日三餐时,就摆放在了堂楼 靠东北方向的正中间,祖父端坐在饭桌的中央,黑发裹银丝,风吹日晒过的那微黑色长方形的脸上,仍然红光满面,胡子总刮得干干净净,粗布衣裤间系着一根长长的棉布黑色腰带,健硕的身材,与坐在他身边娇小的祖母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祖母那圆润白皙的脸上会有丝丝的笑意 。祖父年轻时做潞府铁货生意,经历千难万险,看透人性善恶,吃尽人间苦头,知一粟一粒不易,他和祖母吃饭的碗里总是特别干净,不会留下半粒米。父亲与母亲坐桌子的两旁,我有时坐父母 亲身边,有时独立坐在桌子的下首。一家其乐融融,幸福极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概我七岁的时候,父亲教会了我这首古诗。我记得很清楚,这是他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当时,我虽然对这首古诗的理解非常肤浅,但父亲的良苦用心用他的实际行动表现给我看,使我记忆深刻,他给我做出了极好的样榜,也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粮食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在那个物质较为贫乏的年代,在每日三餐的饭桌上,我的“狼吞虎咽”,常常会将米饭,在不经意间掉落在桌子上面,每当此时此刻,父母亲都会把我掉在桌面上的米粒用筷子夹起来自己吃了;有时候,我碗里会有剩饭剩菜,父母亲也会毫不犹豫地吃掉。他们对粮食的珍惜,我当时是无法理解的,也许是年龄小,不过后来我明白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总天真。”真是至理名言啊。
尽管如此,我的父母及祖父母亲从来没有因为我掉了米粒或者剩下了饭菜而训斥打骂我。倒是父亲常常和蔼可亲地给我讲的故事,使我终生难以忘怀,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过去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平日里不注重珍惜粮食,还有点小浪费,有一年遇到了蝗灾,粮食收成大减,由于家族人口多,粮食很快吃光了,为了生存,他们走投无路时,只有外出扒树皮充饥,甚至吃过观音土。贫穷家庭还有饿死人的现象,非常可怕,非常恐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岁,才会明白一个道理,粮食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物质,它关系着人的生死存亡。平常生活中珍惜粮食,饥荒来临时,你才会少受饥寒。所以,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粮食是永远的主题。
父亲珍惜粮食的故事讲多了,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粮食的重要性,他们节俭的行为潜意默化了我,我也慢慢改掉了吃饭掉米粒的坏习惯,剩饭剩菜也成为偶尔现象。时间稍长,我终于养成了生活节俭,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至今如此。
古人云“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可见奢侈是家庭落败的关键,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勤俭持家是预防灾害的一道保障。正像萨迪说的那样:“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虽然现在不是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但有备无患永远都是对的。
对于每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财富与物质都是有限的,如果不坚持开源节流的话,就会坐吃山空。由此,勤俭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值得提倡,值得赞美。当然,勤俭绝对不是小气,勤俭与小气有本质上的区别,决不可以混为一谈。
人,经历过艰难险阻,才知道每一步路都需要小心谨慎,经历过饥寒交迫,才知道每一分钱,每一粒粮,每一滴水都是珍贵的。也明白了,暂时的贫穷不可怕,心穷才可怕,更明白了“生产就是摇钱树,勤俭就是聚宝盆。”,明白了,该花的钱不吝啬,不该花的钱不乱花一厘。
”一粥一饭皆辛苦,半丝半缕要节约”。不因贫困而丧失拼搏致富的斗志,不因富裕而浪费钱粮,有目标,有计划,勤俭持家,才能过好自己的家庭,幸福自己的人生,有益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