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到唐朝,形式上完美到了极致,意象上更是放大到了宇宙。小时候,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已经把我们的感情带到了月亮上。“月亮”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唐诗最为典型的一个意象,是几千年诗人的心灵港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骄傲的李白一生只与月亮喝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在唐朝停下酒杯,被苏东坡在遥遥的宋朝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大诗人对月亮的追问。道出了古人对生命的困顿,对宇宙的疑惑,无穷的追问,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情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一下子把生命带到了整个宇宙中去思考。谁第一个发现了江月的美?究竟是什么时候,江月发现了人?而这些困惑至今未解。人生本就有无数的无解,所以我们又在月亮中得到了心灵的陶醉。欧阳修说的对,“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转移了我们的情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而每个轮回又有阴晴圆缺。
我们习惯了在太阳底下辛勤地劳作,却很少在月亮下流连。夜晚,也许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在饭局上应酬、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迷惘,有多少人透过城市森林追寻那轮明月。我们在抱怨月亮远离我们,还是我们忘却了月亮,月亮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从未离去。李白、苏轼从月亮中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正逍遥,人应向月亮学会沉静,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的是非坎坷。即使今天的世界已经改变了容颜,月亮没有变,诗意不变,诗心还在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