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的正日子,最应景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打开电视,央视正播放着赛龙舟的节目,屏幕上呈现的是多个地方起劲儿划着龙舟的队伍,那么热闹的场面让我过足了干瘾。
家门口没有现场版本的赛龙舟活动,想看没得看,但吃粽子的节目却可以实打实地完成。
今天的早餐,我就安排了粽子,煮了两种——梅干菜肉粽和尖竹笋肉粽,都是我喜欢的咸口的,剥开粽叶后,光看着深棕的颜色,就知道一定加入了不少酱油。不得不说,这就是我喜欢的粽子的样子。原本只想吃一个,没想到吃完又拿起了第二个,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大概是第一次品尝这两种口味,新鲜感实足吧。
其实,我对粽子不热衷,一年到头吃不了几个,如果不是端午节,有可能一个都想不起来吃。平时,外面的早餐店里几乎每天都供应粽子,可我从来都不买。早餐,我的习惯是吃面点、喝牛奶,如果不吃面点,一整天都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听说我长年累月地以面点为早餐,有个朋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我却觉得如果换了早餐,才是真正的匪夷所思。
只有在端午节这样的特殊日子,我才打破了早餐的惯例。
前几天,我的早餐也有过一次破例,那是提前为端午节准备的粽子,是肉粽与蛋黄粽。某人想吃,我就陪吃了一顿粽子餐,好在都是咸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我只接受咸粽,甜粽一口都不吃。
小时候,我对甜粽并不排斥,事实上那时只能吃到甜粽,而且没有花样,是妈妈亲手包的红枣粽。每到端午节前,家里就像过其它节日一样,既热闹又隆重。
父亲早早就买好粽叶与红枣、糯米,我们几个孩子不会包,只围着干活的母亲看,她一个人就可以包完一大盆馅料,好像她的手灵活地上翻下动,一个粽子就成形了,然后再把它们放到锅里煮,煮了一锅又一锅,出了锅的热粽子堆得像小山似的。这些粽子除了自家吃之外,还有一部分被送到街坊邻居家了。
妈妈包的枣粽很受欢迎,我们姊妹几个都爱吃,一个粽里有两只红枣,白沙沙的糯米被它们点缀着,变成了白里带红的颜色,看着就想咬一口。那时的我不爱吃米,却爱吃粽子,也许诱惑我的只是甜甜的红枣吧。我惯常的操作是剥开粽皮后,精准地找好位置,先吞掉两只红枣,剩下的糯米就靠蘸点儿白糖才能下咽了。
真是奇怪,小时候最爱吃红枣粽,现在却受不了它的甜,就连豆沙粽也一口不尝,因为口味变了,甜的发腻的粽子下不了口。也许是日子过好了,对什么都变得挑剔了吧,毕竟小时候的粽子是稀罕物,只有端午节才吃得到。
可是,如果是母亲包的红枣粽,我会不会吃呢?我想会吃,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
现在,粽子几乎不分季节,想吃随时可以吃到,只是已经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