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加入了ITS的国际培训师训练营。第一周打卡的任务就是:完善自己的讲师简介。
听完课,我把过去两年商讲的所有讲师介绍,包括PPT和word版本,都重新摘出来打包在一个文件夹里,准备“回顾过去”,根据王老师的课程内容,进行“创作未来”。
回顾了过去的二三十场商讲的PPT讲师介绍,和那版2017年修订完成的word详细版本个人介绍,我心里默默问了自己一个问题:Grace,你希望别人看完这些,留下什么印象呢?
然后,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太需要赶紧想明白这个问题,然后以终为始,重新按照老师给的思路和要点,来修正自己的讲师简介。
手绘了思维导图听课笔记之后,我大概的理了理思路,觉得这个思考过程还是有价值的,应该写出来。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先想清楚,再写清楚,最后呈现清楚。当然,这是单方面信息输出,静等老师反馈之后,再调整和完善,并且随时更新。
首先,讲师简介的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参加培训学习的经历,也常常见到很多讲师那一页PPT满满当当的各种头衔和牛逼经历……当时或许你发出了“哇”的声音,但估计是因为被数量吓到了,而不是被打动或者信服的赞叹吧?也有些讲师的简介,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却让我们愿意相信:这位老师就是这个课程或者讲座的专家。所以,讲师简介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你行“,而非”你牛“。在这一点上,最大的坑就是”多“且”杂“,作为讲师太过用力的希望在这个环节营造一种光环效应,反而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做法。
所以,这几个问题是我问自己的:
在哪个/哪几个领域,我是行的?并且有证据证明过?
这些领域中,我最擅长的是什么?独特的亮点在哪里?
别人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听我讲?
其次,是培训师简介的版本。这是个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展开的内容。首先,从呈现版本来说,包括但不限于PPT,WORD ,短视频……其次,从针对的运用情境,可以是用于向甲方全面细致介绍自己的,可以是便于平台或者机构推荐的,可以是课程现场呈现的,可以是线上课程呈现用的……最后,从针对的人群来说,可以是针对学员特定行业,可以是领域深耕的,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次的,可以是强调某些特别经历的……凡此种种,都是服务于目的:为什么是你?
第三,是讲师简介应该包括的具体内容。学历、经历、荣誉、名人背书……一样服务于目的。
最后,就是呈现的美感。排版,准确措辞,美化……继续服务于目的。
好了。
思路理好了,那么,我要开始思考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是我?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