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趁着端午假期,和女儿一起观看了来自印度的神片《摔跤吧!爸爸》。
尽管有着一个看似“儿童片”的名字,片中的故事还被扣上“父权”和歧视“女性”的帽子,但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端午过后,国内票房已经超过10亿,秒杀一大批国产影片。
影片的故事脉络很简单,怀揣梦想的印度摔跤手爸爸(阿米尔·汗饰),一直梦想着为印度拿到一块世界金牌。后来,发现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一路指导陪伴女儿,父女共同追逐梦想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自上映以来口碑爆棚,自来水效应让影片后劲儿十足。各大自媒体号纷纷推荐影片,要知道很多自媒体号倡导的价值观是:自由与平等。那么在这个“严父”与“为国争光”内核的故事下,为何这么一个传统的故事,会赢得如此众多芳心,让国人产生精神的共鸣?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与梦想的故事。
影片中女儿很幸运,爸爸是一个伯乐。
小时候我们就学过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最好的莫过于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伯乐般的导师,他具有一双慧眼,能识得你的优点,并为你埋下梦想的种子。所以,与其说影片中的女儿是被父权“胁迫”,不如说她们真的非常幸运,因为“我的爸爸是伯乐”。
影片中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摔跤手,曾经获得印度全国金牌,后因多种原因回到家乡,但要拿到“国际金牌”的梦想并未有破灭。尽管一直期望有儿子继承摔跤的梦想,但恰生得全部是女儿。后来,机缘巧合,两个女儿在一次打架中显现出了摔跤天赋,于是爸爸和女儿有了一年之约,让她们在一年之后,做出选择。
影片中的女儿是幸运的,我们知道体育运动,尤其是高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有训练的强度就可以,他们还要本身具备这个天赋,爸爸作为伯乐能看到孩子的天赋,并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锻炼这是最终梦想得以实现的前提。
但是,有天赋还是远远不够。王安石的《伤仲永》不就是写得一个拥有天赋的孩子,后才华被磨灭的故事。女儿还是很幸运,在她们犹豫和对选择提出怀疑的时候,因为一个14岁新娘的讲述及时认清了真相,后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
在拿到全国金牌后,大女儿吉塔进了国家队,环境变了,吉塔也开始改变,留起了长发,涂上了指甲,无比迷恋教练口中的技巧,认为有技巧就足够,而忘记了爸爸说过的对大地的敬畏。变后的吉塔,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败北,自己承担了成长的痛楚。
这个时候,影片适时响起了歌声: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撒谎。是技巧重要还是刻苦训练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假象,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到底多重要?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它说的不仅是遗传,而是孩子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的宠儿,在出生时上天为他们配了一个“金口袋”。这个袋子里装着孩子的才华。有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爸爸这样的人生导师,早早就能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很早就闪耀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有的孩子没有这么幸运,没有遇到具有慧眼的人生导师,但是他们自己有一定的悟性,也能很早发挥自己的才华,早早在人生舞台发光;有的孩子就比较点儿背了,这也是平凡的大多数,即使走向社会很多年,兜兜转转依然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是什么,所以处处碰壁。这时,如果渴望自我成长,又有幸遇到爸爸这样有智慧人的点化或开解,抑或是自己获得顿悟,也会最终发现自己的长处,兴许在有生之年也能有所建树;还有一些人,就比较倒霉了,既没有获得智慧的点化,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终其一生都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终其一生都没有打开自己的“金口袋”。
有一个智慧的爸爸(也可能是人生导师,抑或是顿悟后的自己),点燃你梦想的种子,并由此获得了人生的真知,我想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人生一大幸事。而摔跤吧爸爸,正是这样一个梦想与追逐梦想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耳边飘来女儿稚嫩的童声:为什么爸爸和教练的指导方法完全不一样?爸爸说要进攻,教练说要防守。我想了想告诉她:忘记爸爸和教练,用心感受该怎么做。也许女儿现在 并不明白,将来她终究会明白独立判断的价值。最后吉塔拿到国际金牌,恰恰是爸爸不在现场指导,“孩子,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你的人生还要你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