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上周疑惑夫妻关系还是育儿观的纠结中走出来,看到兰心大学公众号中的《原来,婚姻真的是一个人的事》,乍一看,似乎是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细细看后,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受。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但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人的成长。不要把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只有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才能感受到亲密关系的爱。不依赖他人,不期待改变,寻找真正的自己,才是幸福的王道。
大概是我对婚姻还没有如此深的感悟,所以对这样的因果论保持了怀疑态度,反而认为这是一个人体验人生的阶段性感悟,是个人成长路上的收获,不依赖,不期待,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中,遇见,欣喜,幸福。
周末的到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许时间的无情就如此被定了论,如同关系中的无情也被认为如此——无论出现怎样的意外,该吃吃该喝喝的那个人总会被认为是比较冷血和无情的,事实真的是吗?我不知道,如果是,那我会觉得是断章取义。
所有的事情皆有因果,感谢007的包程明战友告诉我:“对一个人已有的情绪确实比较难消,但若能消除哪怕减少,对当下的相处都是有益的,毕竟若别人对自己不满,我们也不喜欢和对方相处,这虽然难,也是有方法的,停下,回到此刻当下,让过去的过去,不牵绊现在的你。”
感谢杨芬战友帮我确定关键问题是在双方沟通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的琐碎很容易造成一地鸡毛的混乱,如果不及时清理,势必会累加成为矛盾引起纷争,“我们只有在生活的点滴中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在矛盾中融合所有的不快”。
谢谢战友们的帮忙,让我在抽离掉文中激愤的情绪之余,认真思考并正视关于我们夫妻之间的问题。当这个周末我提议带着孩子一起去看姐姐被直接拒绝时,我的情绪再次被勾向崩溃的边缘,面对这个曾经用尽全力去爱的男人,我真的怀疑,婚姻中如果没有了期待,夫妻相伴余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曾经有朋友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想要的生活和现实总有那么一段距离,我也时常会反思,难道“周末早上,当晨光洒向窗棂,我们在留恋被窝的温暖,彼此在讨论谁先起床……带着可爱的女儿去超市来一次大购物,买上许多日常的蔬菜瓜果,买上些许爱吃的零食……上映了电影,我们一起去看……”真的是要的太多吗?
爱情或婚姻,或许最难的就是越走越孤独,当这份感觉来得越来越强烈时,我想起了自己为远离这份孤独所做的那些看起来或许都没什么用的努力,虽然,自此我依然在为此努力着,虽然,夜深人静的时刻也会觉得自己好笑,虽然,我无数次的想要逃离,但,我的确依然努力着。
时光不负,我明白自己想要寻找到更好的自己,也明白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着母亲、女儿、妻子、儿媳妇、妹妹、姑姑、姨妈的多重责任,我期待着身旁的这些角色,没有缺位。
我们在人生中许多第一次摸爬滚打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婚姻,让我们相携相伴,共同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期待,会有失望,会有无数次想要逃离,会有更多次的想要紧紧拥抱在一起。
所以,我真的不相信婚姻是一个人的成长,或许应该是“像”一个人的成长,但这份成长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懂得珍惜,懂得取舍,懂得爱,懂得被爱,懂得陪伴,更懂得身边的这个人,是余生,最重要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