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积极数据 消极数据
字 数:2564字,建议阅读:6分钟
老公与老婆的关注点
一个男人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他关注什么?首先是长相,没办法,这个东西好像有点价值观不正确,但不承认可能不行。其次是,身高、三围、年龄、收入……(排名不分先后)。
一个女人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她关注什么?首先肯定不是长相,首先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关注的重点或许是:房子、车子、收入、岗位、他爹干啥的……(排名也不分先后)。
前面两段话很容易引发争议,那就进一步缩小范围,特指那些快速配对进入婚姻的男女。
好了,现在他们结婚了。问题也就来了,因为他们结婚的依据有问题,不管是女方的长相、身高、三围、年龄、收入等等,还是男方的房子、车子、收入、岗位、他爹干啥的等等,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属于可量化数据。
也许有人说,长相无法量化,但长相这个东西,恰恰是最易得的,一目了然。那些夸奖某人越看越有味道,这种话,骗人可以,有人用到你身上,醒醒,他的意思是你的长相给人的第一印象很一般。
然而,婚后,双方更关注对方那些难以量化的数据。比如老婆会不会照顾孩子,老公有没有升值空间,双方的情绪管理能力……
现在,我们不妨把便于量化的数据称为积极数据,把难以量化的数据称为消极数据。
老婆与老娘的区别
要说老婆与老娘的区别,首先,当然是年龄。其次,老娘没得选,老婆理论上你可以随便选,选了不合适再选。当然,人家干不干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你的关心程度不一样。老婆关心的是你飞得高不高,而老娘关心的是你飞得累不累。
老娘对你的关心一直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她唠唠叨叨、啰里啰嗦、事无巨细,她想知道的“数据非常齐全的”,大多属于消极数据,往往,她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的思维让你倍感压力,恰如有句话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
老婆对你的关心,婚前主要是你是个什么人、有什么硬实力——积极数据,婚后则变成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软实力——消极数据。由于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老婆就不像老娘那样啥数据都关注。
本质上讲,老娘与老婆的区别,就是关注你的数据样本的数量和结构不一样。
当然,这种差别也可以反过来体现在男人对女人的关心上。
平衡计分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更好地识别一家企业,两个管理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看一个企业的健康程度和成长性,不能够完全按它已有的指标。
所谓平衡嘛,就是不要走极端,既要看积极数据,又要看消极数据;不仅看现有的表现,还要看未来可能的表现;不仅看现在的能力,而且要看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企业不为学习买单,或者只是买很少的单,那这个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事实上,“平衡计分卡”背后的思维方式类似一个女人婚前到婚后的转变:从“现在有什么”到“将来是什么”。再进一步还原,这其实就是“消极数据”和“积极数据”的差别。“将来是什么”往往对应的是“消极数据”。
你说这个人有升值空间——潜力股而非垃圾股,依据的往往不是“积极数据”,因为他当下的积极数据可能很一般,而他的能力、视野等等,当下没办法形成积极数据。
反过来,那些当下在各种各样的评估体系里得分很高的人——拥有非常好看的“积极数据”,这个积极数据掩盖的可能是他非常糟糕的“消极数据”。这时候,这个人,这个公司就陷入了“滞胀”:停滞,而且通货膨胀。
“滞胀”现象在生活当中很多,比如在交往当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你的圈子在扩大,微信好友越来越多,5000个名额都不够用了,但实际上,你的人脉真在增长吗?你的社会资本、社交资本真在增长吗?有可能并没有增加,甚至在衰退。
数据确认谬误
数据除了有“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的区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数据确认谬误——数据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支持我们想让其支持的任何观点。
当我们获取数据的时候,由于数据是非指向性、杂乱的,会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压力和认知焦虑。而人天生就有种调节机制,能自动忽略和减少跟我们的认知不协调的那些数据,强化印证我们已有的结论,甚至是已经有的数据。
也就是说,数据具有一种魔力,准确说是引力。是我们的既有认知和选择偏好对数据产生引力,于是,我们只看得见想看见的数据。但它给你的感觉好像是“我是在开放性地收集各种数据”。
孩子是自己的好与老婆是别人的好
回到“老娘和老婆的差别”:母亲对儿子的看法和评估比较接近于“平衡计分卡”,它的数据量是相对开放的;而老婆对老公的评价,或者老公对老婆的评价相对来说是远离“平衡计分卡”的,前者的评估体系是“消极数据”主导的,后者的“评估体系”是积极数据主导的。这就是婚后大呼上当的原因。
一对恩爱夫妻,彼此的感知应该比较接近于“平衡计分卡”,“消极数据”和“积极数据”相对平衡。爱情的极致是亲情,亲情就是“平衡计分卡”,非亲情则倾向于“少数数据组成的结构性数据”。但最大的差别还不止于此。
母亲对儿子的评价,预设是一个常量;夫妻之间的评估,是一个可变量。在你妈眼里,你永远是世界上最好、最有出息的孩子。
夫妻之间的评估、预设和动机是一个可变量。当一个预设发生变化的时候,数据的选择就会发生变化。在“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里作怪的,是预设的常量和可变量之间的差别。
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在确认数据的时候,甚至注定会陷入到循环确认当中:有了一个预设,就会吸引相应的数据;相应的数据进一步强化你的预设,形成一个正反馈;这个预设越强大,越明显,越坚固,吸纳相关的数据量就会越大;人在数据确认上,注定进入一种固步自封的状态。
婆媳冲突的原理
某种意义讲,数据就是奸臣——你预设了某种东西,数据就会来证明这种预设。
准确说,数据之所以是奸臣,是因为你是昏君——你预设了某种东西,数据一定会来迎合你。
通常我们说“数据不会撒谎”,但你的认知会撒谎。当你故步自封,任何数据最后都可能成为你的奸臣,让你作出错误的认知。
在这个意义上,老娘和老婆是一样的,而且她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竞争关系:为什么老娘看儿子是越看越顺眼,看老婆越看越不顺眼?反过来,老婆看老娘也是越看越不顺眼——这里起作用的就是数据迎合了你的故步自封。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对同样一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而双方又都给出了坚硬的证据,或者对同一件事情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与婆媳关系是一样的道理。
本文为《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