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人喜欢的快乐大多都是有条件的,就像鱼儿想要快乐要在水中游。
当客体达不到你心中的需求时,你就会不快乐。
你买上了你喜欢的奔驰,你很快乐。但是当你遇到了玛莎拉蒂,你就不快乐了。
快乐分为两种:俗乐和快乐。
两室一厅的时候你很快乐,当你有孩子,需要父母来住着带孩子,那时候你就不快乐了,那么你就产生烦恼了,你就会为接下来的欲望产生烦恼。
去问问那些有钱的企业家,他们挣钱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快乐吗?不一定。
要在自己所处的境遇中保持变化,才能常快活。
第三个快乐,妙乐才是功夫所在,你的幸福指数的高低都在这里。为什么有的人有抑郁症,为什么有些人时常焦虑。比如搜狐总裁张朝阳,在人生顶峰抑郁了,31到38时,每天看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会觉得活不到明天了。
什么叫快乐?
怎么能够快乐?
阳明先生说,常快活,便是工夫。
阳明先生到江西去探望自己的学生陈九川,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工夫。”
这说明,一个人想要快活,是要下工夫的。没有工夫是不会快乐的。
01
有的世俗人会说,我也没有学什么奇门遁甲,什么心学儒学,我这不是挺好的吗?
那么我们要分清楚,这个快活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快活?
世俗人所认识的快乐是真快乐吗?我们不能排除世俗人有快活的时候,但是绝大多数的世俗人的快乐都是有条件的。
既然有条件,那么这个快乐就不是永恒的。条件满足就快乐,条件不满足就不会快乐。
就像鱼儿在水里就会快乐,若把鱼儿拿到岸上它会快乐吗?我要是把它放到冰箱里,它会快乐吗?就算放到什么西门子双门冰箱里,它也是不快乐的吧?这么高级、这么奢侈的冰箱,它竟然还不快乐吗?
为什么不快乐?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02
因此说,你要得到某种快乐,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进入某种境界,便可以体会到那种境界的快乐。
而若你有了工夫,在哪里都可以快乐,因为你不借助任何条件都可以进入境界。若是进不去那个境界,你和境界就是分离的,即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那么这个客体就达不到你心中的虚妄的时候,你就是不快乐的。
你觉得如果你拥有了奔驰,你就会快乐。当你真正有了一辆奔驰之后,你会发觉这种快乐,持续不了多少天。
当你的车子被撞了一下,你就不会快乐了;当你遇到一个玛莎拉蒂加塞、与你飙车,你突然觉得自己的车子各个方面都不如人家,你就会不快乐了。
03
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俗乐,一种是妙乐。
凡是俗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随着欲望的增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最重要的是,这种快乐不会恒常不变的。
而阳明先生所说的快活,是一种妙乐。
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企业家、成功人士,创业至今,他们快乐吗?除非他们掌握了另一种快乐——妙乐。这妙乐,才是工夫所在。
我们人生的幸福指数的高低都在于妙乐的层面,为什么有的人一生痛苦?为什么有的人有抑郁症?为什么有些人已经很有财富了,却依旧忧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不能够达到妙乐,便苦多乐少。
当然,追求妙乐并不是一定要舍弃俗乐,相反,有了一定工夫支撑的妙乐才能让你品味生活的俗乐。
有些人偏要追求82年的拉菲,一万元一斤的龙井,其饮品给人带来的味觉上的享受都不仔细体会,却偏偏执着自己内心的妄念,这样连生活的俗乐都得不到的。
04
想要品味到妙乐,必须要一定的工夫,这个工夫就是用良知来调解。
良知代表着天道,在良知中是“无我”的,其对立面便是私欲,与“我”相关联,“我必须要这样、那样”,“我要喝82年的拉菲”,“必须要做人上人”,这些都是“我”。若以“我”得俗乐,要么乐极生悲,要么乐很快过去。
很多夫妻之间不和睦,是因为双方都想用我的“自我”,来压住你的“自我”,谁都不肯退步。离婚率增加,是因为大家对自我的关注度增加。
现在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欲望来学习,如果最终考试成绩不好,或者未达到自己的目的,便会焦虑,忧愁。孩子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生活,却被攀比、分别、嫉妒、得失充斥了。那么与快乐便越走越远。
修行,就是来打掉自我的。不需要刻意的与自己战斗,这样会导致人格分裂。我们怎样修行呢?就是用良知来替代自我。良知,我们其实本自具足,却不得见。
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在教我们增强自我。现在是资本的社会,极力的渲染资本价值观,比如宣传电影是时尚是潮流,引致很多人只是单纯因为追赶潮流而看电影,并没有关注到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意义。
05
良知才是快乐的根本,良知是无分别,没有攀比的,良知知道你起贪欲,知道你的快乐。其实没有快乐不快乐的分别,才是最根本的快乐。
把“自我”看成“他”,“他现在又感觉寂寞了”,“他又和别人攀比了“,”他与我无关,我只是良知而已”。当你主动性选择否定自己的自我的时候,你的烦恼会自动枯萎。你的自我是以“向外抓取”为食品,抓的越多,自我会被喂养的越强。
当你不再向外抓取,当你愿意将你的意识回收到良知中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快乐,得安然、悠然之乐,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境界。
为什么这次选择在云家相聚,出水莲就是良知,污泥就是自我,良知只是暂时被污泥遮盖了,却不会消失。
《薄伽梵歌》中提到一种修习方法:无论你在做什么,你只要在过程中去全心全意的体会,不要有什么期待,就能够得到妙乐。
比如,不要期待一次演讲的结果,只沉浸在演讲的内容中;不要想着茶叶的价格,只沉浸在茶本身……
当你能够时时观自在、处处致良知、刻刻明明德,你自然就会常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