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让头脑进入像孩子或新生儿那样的冥想状态?
你没做到,是因为你已经失去了这种状态,因为你长大了,所以失去了它。所以人生的旅程就是重新找回这样的状态,重拾失乐园。当你重新获得你失去的能力,那就赋予了它全新的维度,这一点和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有些类似。
在古文明里,人类与自然的链接再自然不过了,他们与自然链接着,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你只知道和自然链接这一种方法,你就在无意间一直和自然链接着,这本就是你与生俱来的状态。只有当你体验过与自然脱离,你才会意识到什么是与自然链接,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都与大自然失去了链接,与我们美丽的本然状态失去了链接,那个无形的临在的本体,不是我们的肉身,而是本体,那个无形无相的存有,我们与之脱离,当我们与我们的本体脱离的那一刻,我们就与自然脱离了。逐渐,一切变得了无生趣,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变得越来越肤浅,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流于表面,自然界逐渐变成我们索取的对象或抗衡的对象,这持续了很长时间。然后当新的觉知开始升起,现在正逐步强化,人类重新发现了找回他们失去的链接。现在有很多人与自然有很深的链接,对环保也有深刻的觉知,他们知道大自然是何其珍贵,又何其脆弱,但并不是每个具备环保意识的人,都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其中一些人可能仍然困在自己的万千思绪里,所以要感受到自然的神圣,只有当你感受到内在维度时,你才能感觉到自然的神圣。它是通过你内在的那个本体被感受到的,不是通过头脑,你不能一直说服自己的头脑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圣,你必须从内心深处的那个寂静那个空隙处去感受,一切神圣都存在于无形之中,那种透过有形而闪耀出来的无形就是神圣,那是一种当你凝视大自然时感受到的神圣感。现在人类正试图重新链接它,重拾对美的觉知,只有失去过的人,才能进入那个深的维度,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先拥有,再失去,然后重新获得,这似乎是进化过程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疯狂和混乱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否则它们就不会发生,万物皆有其道,疯狂,然后从疯狂中清醒过来。
问: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所有的孩子甚至刚出生的孩子,他们是否还需要失去与生俱来的意识和与生俱来的与自然链接的状态?
这个问题可能取决于环境,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父母是有觉知的,他们可能就不会失去这种链接。我知道一些孩子,最近刚出生,或者还比较小,都没有失去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所以现在有了新的可能性,就是我们不再需要经历无知,我指的不是智力上的无知,而是真正的无知,这些孩子不用再一次又一次失去链接,这就是进化。
问:如果有人忽视我,我怎能使得内在有空间呢?
这是一次让你拥有内在空间的良机,一些人不肯定你,不肯定你的自我认同,对于某些人来说,那个形式身份,那个思维创造的自我,并不令人愉快。如果连我的存在都得不到认同,作为那个有形的我,就会感到自卑,自然的反应你可能感到愤怒,或者很受伤,或者觉得自我感被削弱了,因为你被忽视了,你对自己是谁的感知也减弱了,但在什么层面上减弱了呢?在有形的我的层面上,的确减弱了,那个有形的自我想要站出来,大声说,我在这里,请确认我的存在。这是正常的。
但同时你有一个良好的机会去允许你自己被忽视,或者甚至可以参与进去,一同忽视那个有形的自己。那就能从成为某人忽然成为几天前我们提到的要成为山谷而非高山,所以那个思维创造出来的小我,想通过身份来定义自己,它需要他人来维持你的形式身份,如果你的生命中无他人,你将难以维系身份认同,所以你需要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得到保证和认可,确保你的身份认同是真的,它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可能,它想拥有积极正向的评价,这样它就能将这些评价认同成你的身份的一部分。如果他人对你有负面的评价,身份认同就会受到威胁,然后发怒或逃跑,它变得非常不安。
但是很棒的练习就是像做一个实验,如果我试着不再去认同我是某人,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不再要求人们关注我,看到我呢,如果我坐在桌子旁,其他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如果我只是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不再急于表达会怎么样呢?因为当我们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就是另一种证明自己是某人的方式。如果我放下表达意见的需要,只作为一个空白的空间存在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忽视我,那我为何不好好享受呢?因为这是一次契机,让你不再是任何人,只是作为空间存在于那里。
另外一个类似的练习是,圣经曾经推荐过,就是当人们攻击你时,不要用言语防御自己,它甚至用另一种比喻来描述,这种无反应状态,不一定是外在的反应,不要为自己辩解,当他们指责你说都是因为你做了这个那个,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解释些什么,这取决于具体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体验让当下的境遇如其所是,身份认同还是想保护自己,但如果你不试图去维护自我的存在,因为对身份的维护终究都是头脑的游戏,当有人攻击它时,随它去,然后你就变成了山谷,变成了那个空间。小我会认为你变得软弱无能,但那是一股宇宙意识的强大力量,只有当你成为山谷时,你才能触碰到它,小我就消失了。
但如果你的问题是和某人一起生活,关于一段关系的,这种忽视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忽视了。如果伴侣生你的气,不和你说话,他/她不仅仅是忽视你,这并不是关于对方没有注意到你,而是他们正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在发泄愤怒,你可以感觉到这点。我不知道你是否问的是这类的情况,这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在这类情形下,你要么接纳,要么离开。那种想成为特别的那个人的需求,我想要对方认为我是那个特别的人,这是一个人底层的需求,想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人物,但最终,这不是通往特别的道路,你通过成为山谷而不是高山,你才会找到那种特别,只有在那个空间,才会有特别感,但并不是说比他人都特别,特别是不需要比较的。
问:你能就下面的情形给点建议吗,两人住在一起,一个人大部分时候能保持临在,另一人用头脑思考问题,受小我控制,两个人的共同点在哪里,那个临在的一方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假设提问者是那个临在的一方。答案很简单,就是那个临在的一方需要继续保持临在,然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我不能告诉任何人该怎么做,但如果你保持临在的状态,各种状况都可能发生。其中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可能是,那个用头脑的一方,在他身上可能发生一些事,这些事情会打破其小我的外壳,因为有些人需要经历一些挫折,那个裂缝,才会出现。这可能会发生,但不能确保一定会发生,你也可以在这段关系中保留下来,把这个关系当作臣服的练习,你会发现如果你保持臣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成为你的伴侣思维和小我的空间。很有可能一些事物,一些改变会发生,它可能来自你或你的伴侣,如果伴侣不改变,或早或晚,迟早你的伴侣可能会离开你,或者遇到一个与他更合拍的人,另一个被头脑主导的人,或者某天早上你醒来说,我受够了,我需要离开了,但你在临在状态下说出这句话,这就不是一个你作出的决定,或者在决定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那些从临在中浮现的答案并不是这样出现的,它就像一个已经存在的知晓,你突然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我要做的,然后,你去做,它来自深层的平静,你就是这样认出它的,你可以把它和其他冲动区分开,一种是忽然涌现的情绪冲动,持续的时间很短,另一种是源于临在的知晓,它是平和静默的,虽然强大无比,但依然有平和的空隙,你不会因为愤怒,或者无法忍受而跑掉,那种伴随着平静出现的觉知,会让你在平和的能量中离开,带着力量感离开。这就是那个源于更深层次地知晓,是如何被辨识出来的,因为有时人们不知道,我的感受从何而来。只要你还在那里,这就是你的个人成长练习,因为当下你遇到的任何情况,要么是脖子酸痛,要么就在个人成长修习。你抱怨它或它困扰你,让你的生活困难不堪。于是你紧紧抓住它,希望它不会改变,但它终将改变,或者你依附于一个好的境况,过了一段时间,它不再满足现状,开始慢慢消失,于是它发生改变,变成脖子上的痛感,那些曾经让你感觉很棒的事物,现在让你感到厌倦。期望通过外境来让自己得到满足,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享受。只有当你不再依赖外境时,你才能真正享受外在的生活和境遇,你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一个地方,一个东西,你不否认它,但只有当你不再需要从外境中获得什么的时候,不需要从外境中获得满足感,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外境终究会坏掉,被偷走等,在这个维度中,蛀虫和铁锈能腐蚀一切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