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加了一个病友家属群,原来豆瓣上发帖的并不是群主,一开始直接问“你是什么病?”让我觉得些微冒犯,或许是我的病耻感在作祟。但我没有放弃交流,也冲破心理阻碍继续交流,包括坦露一些信息,进群后断断续续聊天一个小时,有一个人很耐心地和我讲解了不少,听完感觉心里安定多了,对于这次回家要去处理这件事也少了些恐惧。甚至想,我是不是要多待几天,虽然怀疑自己的耐受力,仍然有些害怕,但也有一个念头说,毕竟是难得的机会,除了冷一点,其实也没有别的可担心的,总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新的沟通可能,才有获得新信息和交流的机会。但同时有一个自动思维是,你待不了那么久的,你自己就会受不了,还怎么去应对别人。其实很有可能不会有什么进展,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被解决,不能急,急也解决不了问题。
下午17:40到19:10,和姐姐聊天。我依然不算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似乎有些急切地想要运用我近来学到的CBT知识,但因为我学得并不好,所以依然会觉得很难,我能感受到她很急切地希望有所转变,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想选择一个倾向去表达,又担心是一个错误的引导,是把我自己的观点加于她的身上。上次热线治疗师说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此前我的行为和态度是有这个倾向的,我担心会让她感到难受,就如我的朋友很自信地给我提建议让我难受一样。我没有感到自己被充分地共情。
想到这里,上午犹豫的要在川多待几天,现在更犹豫了。不过面对面交流或许总比网络交流好。
想到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这件事,有点想看《助人技术》,不知道是不是对症的书。
同时也有一个疑问,到底提建议的边界在哪里,去群里问了一下书籍,加入待读3本,现在这已经是我缓解焦虑的方式了,找个人问问、找一本书下载下来,似乎这样就能有点用,不过还是要看书才行!
想起吃书群分享过关于提建议的观点,是《团体心理治疗》里提到的。我完全可以直接去看群友标记提到的页码呀。
在新手群提问,很期待得到回应,过了一段时间才收到反馈。心里很是紧张。我想正是我的这种期待收到回应的心情,在和姐姐的交流中,我总是急切地想要回复她,提供帮助,这是我自身的焦虑。大家提供了几点建议,我觉得特别好:
1、试试,不使用问句,都使用陈述句,看看会怎么样。自从不问来问去,只做总结之后,倾听的效果好了很多。
2、倾听和共情的能力,非常重要。
3、“在充分共情基础上的分析像sex,没有共情的分析像rape”。
发现和陈述不合理认知,或作移情性解释,并不是最要紧的。
4、摘述好用,要准确地摘述也不容易。
5、倾听本身不难,难的是修通想说话的自恋,难的是把空间让给倾诉者。
确实如此,我的心里当时在想,他说了那么多,我应该回几句。
6、要去掉自己的自恋,让咨询的空间是空的,不被自己的焦虑填满,才有治愈作用。
发现自己还是没耐心,容易提建议,又担心提错了。
7、适当放下助人之心。想要证明自己能帮到对方的心。
太想助人,重点可能放在我表现得怎么样,而不是对方想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ta向你发射了什么样的信号。
要翻译对方的语言,帮助ta理解自己。
我感觉经过大家交流,我理解得更清晰了:比如ta说ta不知道想要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ta想要什么,我也不能根据ta提供的信息去判断ta想要什么,只能帮ta让ta自己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晚上回顾了《走出创伤》第一章,写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