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清晨,我和班里的同事们携着家人,一起出发去耒阳的蔡伦竹海。酝酿了很久的计划,终于要实现了,大家都很兴奋。尽管天气预报说耒阳有中雨,我们还是义无返顾的出发了。
车子渐渐远离衡阳,一路洒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人们或欣赏沿途风景,或谈天说地,工作生活的压力已渐行渐远。就在车子将要进入耒阳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且丝毫也没有要停的意思。大家打趣道,这雨中的竹海该是别有一番风味吧。想必今天蔡伦竹海要拥抱的游客,也就只有我们这一行人了。
九点钟左右,我们发现车窗外尽是绵延不绝的竹林,大家都以为已经到了。然而当我们真正到达景区门口时,却已近十点。看来这号称“亚洲大竹海”的蔡伦竹海果然名不虚传。16万亩的竹林,该是怎样的浩瀚啊,而每立方米15000个负离子的存在,让它理所当然地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景区门口一本两三米宽的雕刻精致的石书上几个大大的“徐霞客游记”的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细细读来,才知当年徐霞客曾畅游到此,让我对这片不仅有着浩瀚竹林,还有着丰富矿产的美丽竹海,又多了几分想往。雨依然在下,所幸我们都带了雨具,有的撑着伞,有的穿着雨衣,五颜六色,老老少少的一支队伍成了这景区中的一方景色。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足有八九人高的蔡伦雕像。我想即便没有这样的高度,对于这位发明了造纸术的先人,大家也是无比敬仰的。尽管下着大雨,人人都在雕像下拍照留下了纪念。透过这散发着翠竹清香的雨,这氤氲在竹海上空的浓雾,蔡伦似乎正腾云而来,给这片竹林注入了灵气,遍山遍野的竹子从此茂盛起来,这就是蔡伦竹海的由来。仰望着蔡伦的雕像,我迫切地想一览他身后这片竹海的神秘浩瀚。我们决定不坐观景车,徒步前行,我们的目的地是观景楼,它位于竹海最高峰鼎峰坳,海拔541米。
沿着景区的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一路前行,在奇石馆我们领略了竹海形态各异的矿石,和几千年前的鱼类化石标本。在感叹竹海的资源如此丰富后,大家又朝着那片神往的竹林深处走去。一路长廊亭榭,小桥流水,忽见一本巨大的古色古香的竹简书,足有十几米长立在流水中,上面清晰地刻着《水经注》。这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出现在这儿与背景中那片在雨中愈发清亮的翠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添了几分文气。跨过数条小溪,与那些静静候在水中的婀娜的睡莲及悠闲的鱼儿作别后,我们终于与竹林进行了亲密接触。
上山的路很陡,时而是鹅卵石路面,时而是水泥铺就的台阶,雨水在路面上形成了数条小溪,从上面倾泻而下,每个人的鞋子都湿了,我们有些人索性将鞋子脱了,赤脚前行。这六月的雨其说它给我们的行程带来了不方便,倒不如说它为我们的竹海之行平添了几分韵味呢。雨真大,在地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孩子们在行走时不会耽误了与这雨水嬉戏,他们的笑声飘荡在这清幽点点的竹林里。路边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叫不出名的野花,纯洁的白,明艳的黄,热情的红,无不在雨水的滋润下透出空灵的美。而最美的,当属那一棵紧挨着一棵的翠竹,象是一排排威风凛凛的士兵,在守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又象一个个淳朴憨厚的山民,在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客人。
“喷泉!”伴着孩子们开心的叫喊,我们都看到了,那是一个很大的泉眼,从地下汩汩冒出,倒像是一大堆的洁白的花儿在瞬间不断开放。孩子们都蹲下身子去戏水,大人们也凑上去亲其芳泽。许久,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继续登山。渐渐地,山上雾气越来越重,恍惚间,似入了仙境。
离开竹海前,我们去了竹海的购物中心。琳琅满目的竹制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挂饰,配饰,茶具等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我一眼就看中了一根竹笛,摸着清凉光滑,看着古色古香,上面刻着两行诗句“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这富有田园意境的诗句,赋予了这竹笛美好的寓意。抚摸着竹笛,我的思绪穿越到前朝古人所居,从“竹林七贤”到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苏东坡到郑板桥,无一不与竹的情谊深厚。是啊,竹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数不胜数,竹子的朴实无华,与世无争,才成就了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返程时,雨停了。恨不能将竹海雨后清新的空气打包带回,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感谢这雨,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激情;感谢孩子们,让我们潜藏的童心又一次升腾;感谢同行的同事们,工作中的配合,旅途中的关爱,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最后还要感谢蔡伦竹海,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我想,我们还会再来的,再看这美丽的蔡伦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