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出兵围攻韩国的雍氏城,究其根源在于韩国的储君之争,《战国策》里的这段文字,只能算是雍氏之役的下半场。
雍氏城被围之初,韩相国公仲就派人去秦国求助,但秦国却没有发兵,只派了公孙昧出使韩国。盼着看见一支军队却只看到一个人的相国公仲心里明白但嘴上又不想承认这次求助失败,只好问被派来的公孙昧:“秦国到底有没有打算救韩国?”
“秦王说了:‘将从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去等着与韩军汇合’。”
这算是公仲版的“涸辙之鲋”,但韩相国公仲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需要一桶水就能活命的鲤鱼,也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庄子,他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个人身家性命的问题,还有整个雍氏城内士兵和百姓安危,当然不能学习庄子反唇相讥后又拂袖而去。他只能耐着性子继续问公孙昧:“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秦王派公孙昧来果然是有道理的,他并没有用“君无戏言”等文字性的语音跟韩相国公仲打哈哈,而是直截了当的承认秦国并不打算帮韩国。不仅说了实话,还把秦惠王的计策也和盘托出:“秦王这次是效仿了张仪当年的计谋。当初楚威王联合秦国进攻魏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我们与楚国联合攻打魏国,如果魏国屈服于楚国,他的联盟韩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秦国可就被孤立了,不如让他们打,这样秦国就能不费吹灰之占取西河以外的土地’。”这是张仪版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苏代劝说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让秦国得利时讲的故事,在张仪那里让秦国得利成为现实。
事情到了这一步,韩相国公仲只能面对现实,公孙昧也只给他讲现实:“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你不利。秦国表面上说支持韩国,但实际司马庚三次来回于郢都,秦国左相甘茂和楚相昭鱼在商於会晤,表面上他说昭鱼入秦是为商讨让楚国撤回攻打雍氏的军队,但真实的情况谁知道呢?”
公孙昧的实话实说成功的吓到了韩相国公仲,急忙问公孙昧怎么办。
“先依靠韩国的力量,再去指望秦国,先想定自己的对策,再对付张仪的旧计”这是公孙昧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战略方向,“与齐、魏联合,不忽略秦国”是公孙昧给出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公孙昧的策略,实际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韩相国公仲也是个工作效率超高的人,立刻跟魏国和解了,又接连几次派人去秦国求助,也没有放松雍氏城的自卫反击战,又把后勤大队长的职位塞给了当初的从周王室分裂成的小国西周。
当年孟尝君攻秦,西周也被分配了这么一个职位,韩庆出面辞掉了,这次又遇到同样的问题,主角换成了苏代。能想出“渔翁得利”这个故事的苏代,这次危机处理的表现要高于上次的韩庆,他不但成功的辞掉了后勤大队长的职位,还顺手讹了韩国的高都城。
苏代这次是如何化解危机的呢?实际上和公孙昧的思路是一样的,求人不如求己。
《战国策》里是这样记录的:苏代对公仲说:“当初邵应攻打雍氏的时候,可是在楚王面前夸下海口的,承诺一个月就能拿下雍氏。现在已经五个月了,楚王早就怀疑他了。如果您现在向西周征粮,不正是将自己的底牌泄露给邵应吗?他肯定会请求楚王增兵,一鼓作气攻下雍氏城。”翻译成公孙昧的语言就是,你要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再去指望西周的粮草。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里,苏代正在这个处理危机中对西周的贡献和上次的韩庆算是打了个平手,但他们出现差别的原因不在于自己的能力,而在于各自面对的说服对象。韩庆面对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还没有发兵。苏代面对相国公仲的时候,雍氏城已经被围攻了五个月了。公仲也认为苏代的话有道理,但急性子的他已经派使者去秦国求援了好几次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公孙昧当初就警告过公仲,秦国私下里跟楚国有来往,不知道秦国会不会把这些信息告诉楚国。想必苏代也看出了公仲的困境,他比公孙昧还直接的要求:“要不你把高都给西周吧。”
本来就求谁都没用的韩相国公仲已经很郁闷了,冷不丁的又听苏代说了这么一句,瞬间就炸了:“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我不让西周负责后勤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你还找我要高都)?”
对于此次战役,苏代的眼光要比韩相国公仲看的更远,他笃定秦国是不会轻易出兵帮助韩国的,而韩国眼下的情况确实又需要帮助,才敢提出这个要求的。苏代接下来的这翻话,可谓是小国的生存之道了,包括当今世界的小国。
“你把高都给了西周,本来依附秦国的西周必定从上到下全面依附韩国。自己的小弟跟别人跑了,秦国一定会与西周断交,失去了秦国庇护的西周以后也只能依附韩国了。你用一个贫瘠的高都城换一个完整的邦交国,也不算吃亏啊。”
苏代的这几句话,彻底改变了西周接下来几年的政治格局,不知道当初美国要在韩国部署萨德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此番言论。
在当时急需邦交国的韩相国公仲眼里,蚊子再小也是肉,他又一次被苏代说服了。
韩国能大方的把雍氏给了西周,又增加了一个盟国,在楚国看来,韩国又增加了一份实力。围困雍氏城五个多月的楚国感觉占不到便宜了,只好撤兵了。
韩相国公仲最终以割高都给西周的代价,实现了公孙昧当吃给他画的饼“与楚军交战而能战胜楚军,秦军就将与您一同攻打楚国,到三川地区耀武扬威,然后回国”。
一场历经五个多月的战争,进攻的楚国与防御的韩国,虎视眈眈观战又想渔翁得利的秦国,最终实力最弱的小国西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西周。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