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素有“三秦要道 八省通衢”的美誉。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渭南地区的文化殿堂,渭南市博物馆以“与华相宜”为主题,收藏和展示着不同时期渭南的珍贵文物——
“与华相宜”的四个字源自于华山脚下汉代遗址出土的瓦当,指这里生活的人与华山相伴永生,跟自然平衡和谐,表达美好的希望。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太炎文录初编·中华民国解》中说道:“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此也。”
为了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渭南市博物馆展出的约740件文物中,我精心挑选出来10件代表性文物,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跨越二十万年人类发展历史,传承渭南记忆,讲述渭南故事。
1.大荔人:渭南最早的人类
在渭南市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有一条不起眼的山沟,名叫“甜水沟”。1978年,在这里的砂砾层中,发现一个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他和现代人的长相差别不大,头顶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吻部不甚突出。经过研究后,发现他竟然生活于距今大约为15至20余万年的中更新世末期。
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县境内,故被命名为“大荔人”。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植物孢粉,根据古菱齿象和肿骨鹿等代表性动物判断,当时,这里气候温和,可能有一些干燥。
目前,作为渭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大荔猿人为研究渭河流域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陶鹰鼎:渭南出土最重要的文物
1958年秋季,考古工作者在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进行调查之际,太平庄村民殷思义送来自己在耕地时获得的一件鹰形陶鼎和小口单耳尖底瓶。根据殷思义的回忆,在1957年的某一天,他犁地翻土的时候,碰到一个硬物,便将此物挖出,发现这件文物。如今,在陶鹰鼎的口部,依然可以看到犁头留下的一条缺口。后来,他将陶鼎带回家,当做喂鸡的小盆。
1958年秋季,殷思义将陶鹰鼎交给考古队。同年12月,在出土陶鹰鼎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座距今大约6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墓主人是30岁至40岁的女性,陶鹰鼎原本摆放在墓主人脚下。
这件鹰形陶鼎采用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眼睛圆睁,喙呈钩形,双腿粗壮。翅膀贴于两侧,尾巴下垂至地,跟两条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强壮的身体,健硕的肌肉,被网友们称为“胖胖腿”和“肌肉萌”。
3.花瓣纹彩陶:华山玫瑰,中华标识
在渭南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展厅内,摆放着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罐,乃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器物。这种图案的彩陶罐主要出土于华山脚下,花瓣纹与“华”字相通,被誉为“华山玫瑰花”。
这件文物保存完好,泥质红陶,器形硕大。侈口圆唇,短颈溜肩,斜直壁,小平底。在这件花瓣纹彩陶罐的表面,有一层光滑的陶衣,肩部装饰黑色彩绘。这些纹饰以多个圆点和弧边三角形相连接而成的花瓣纹带为主,效果好像陕西民间的剪纸作品,线条简洁流畅,对比色彩强烈。
1958年秋至1959年秋,在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一大批花瓣纹彩陶器。经过研究,苏秉琦先生以此提出“关中核心论”和“花瓣纹源自关中论”。花瓣纹是黄帝时期的重要象征,乃最早中国留下来的珍贵信息,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标识。
4.龙纽玉印:中国最早的玉印
2016年6月,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对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中,意外发现一件龙钮形玉印。据说,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的墓葬中,首次出现的随葬印章,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钮玉印。
玉印长4厘米,宽3.1厘米,高2.9厘米。青白色,椭圆形,背面部鼓起,上雕龙形纽,长方形眼睛,双角内卷后伏,双足前屈,做伏地状,尾巴盘起。玉印腹面内凹,中间以单条“十”字阴刻线,将印面分成四个对称的区域,四个区域内各阴刻一种图案。目前,对于图案的释读,学术界仍无定论,初步判断为“龙、虎、凤、鹿”四神。
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一件“龙纽石器盖”,型制及图案与这枚玉印十分相似。这件“玉印”与妇好墓“石盖”在质料、形制、装饰等方面颇为相似。这两件器物皆出土于墓葬,根据这件“玉印”龙纽背后有“小穿孔”,初步推测此类器物可能为墓主人的随身物品,用以驱鬼镇妖,后成为汉代风靡一时的“四神”形象。
5.与华相宜瓦当:华山名片,文化精髓
在渭南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第二展厅,摆放着一块西汉时期的“与华相宜”文字瓦当。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渭南均属于京畿地区。当时,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交通险要,农业发达。这里地貌多样,气候适宜,风景如画。因此,吸引了秦汉两代帝王在此广建离宫别苑。
这块“与华相宜”瓦当出土于华阴市华山脚下,那里曾经是汉武帝修建的集灵宫遗址所在地。此瓦呈圆形,直径15厘米,中心圆钮突出,四个字为篆书体,按双界四格分布,顺时针旋转读法。构图细腻,文字巧拙,乃汉代瓦当的精品。
这里的“与华相宜”属于吉祥用语,表达古代帝王希望自己与华山一样,有始无终,永远长存。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华夏、中华、华人都是由华山的“华”而得名。与华相宜瓦当,唯渭南之独有,华山之名片,文化之精髓。
6.茧型壶:探秘“虚能纳声”的神秘科技
在渭南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内,有一件奇特的陶壶,外形好像一个蚕茧,被俗称为“茧形壶”。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茧形壶,因为外观酷似鸭蛋,也被称为“鸭蛋罐”。
这种壶的特征鲜明,大多都是唇口、短颈、圈足,腹部呈横向椭圆的形状,表面装饰着纵向的条纹。除了装酒之外,茧形壶可能还蕴含着神秘的科技,在古代战场上监听敌人行进的声音,被誉为原始的“检测雷达”。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其实,茧形壶也有“虚能纳声”的作用。它的口小,腹部很大,器壁较薄,形成一个空腔。如果将茧形壶埋在地下,声音形成震动,经过茧形壶时,能够产生回音。此时,将耳朵紧贴于茧形壶口,便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
7.绿釉陶陂池:天府之国,农业发达
渭南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绿釉陶陂池,外观呈圆形,好像一个盆,直径40.5厘米,高8.3厘米。在陂池之中,可以看到一只乌龟、两条鱼、三只青蛙、四只鸭子。如果盛满水后,这些小动物仿佛在水中嬉戏,和谐共处,妙趣横生。
陂原指人工修筑的堤坝,利用自然地形稍加修整,防止洪水漫溢,保护民居农田。汉代,开始修建陂塘,选择较低的地形,利用地表的河流,筑堤截水,建人工湖,引水灌溉,种植水田,饲养水禽。这件出土于汉墓中的绿釉陶陂池,再现了当时陂塘养殖水禽的景象,成为研究汉代农业的珍贵实物资料。
秦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推广牛耕、革新农具等。当时,渭南位于京畿之地,连接着长安和洛阳,也是关中平原最肥沃的地方,被誉为“天府之国”。这里发达的农业生产,促进秦汉帝国的兴盛,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经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8.杨氏世世吉昌铭文砖: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
弘农杨氏是以弘农郡(华阴)为郡望的杨姓士族。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垓下自刎身亡,汉军将领为了邀功,将项羽分尸,王翳获得头颅,杨喜、吕马童、杨武、吕胜分别抢得项羽的一部分躯体。其中,杨喜就是当时弘农人,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弘农杨氏逐渐有了雏形。
汉昭帝时期,杨喜的玄孙杨敞被提拔为丞相。东汉时期,杨敞玄孙杨震官居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和“东京名族”。经过三国、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弘农杨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名门望族,隋朝建立者杨坚便出自弘农杨氏家族。
渭南市博物馆展出的北魏时期“杨氏世世吉昌”铭文砖,出土于华阴市,杨氏的发源地。通过简短的文字,见证杨氏的辉煌,表达了弘农杨氏希望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吉祥昌盛的美好心愿。千百年来,弘农杨氏家族的籍贯为弘农郡华阴县,历经数代,不着故里,仍以弘农华阴人自称。
9.老鼠罐:渭北黑珍珠
尧头古镇位于渭南市澄城县,最早的名称为“窑头”,因“窑”与“尧”发音相同,便以圣人“尧”字为名改作“尧头镇”。这里的煤炭资源丰富,沟涧石崖分布坩土矿,夹有生白、紫两色原料,便于烧制砂器和陶瓷等。唐代,尧头镇开始烧造瓷器,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黑釉瓷,被誉为“渭北黑珍珠”。
尧头窑烧造的黑釉瓷乌黑发亮,釉层薄厚均匀,如一串黑珍珠。在渭南市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尧头窑黑釉瓷,以老鼠罐最具代表性,在半圆形的罐子盖上,爬着一只小小的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形象生动,憨态可掬。
罐盖喻为天,罐底喻为地,罐子的形状取“天圆地方”之意。在十二生肖中,老鼠排行第一,被认为是“繁衍之神”,代表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同时,也有“子鼠开天”和“鼠兆丰年”的吉祥寓意。在古代民间,追求多子多福,希望风调雨顺,老鼠罐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0.康乃心“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私印
“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源自清代渭南市合阳县理学家康乃心私印的篆刻内容,印文排布整齐,印风恬淡婉约,宽2.9厘米,高2.7厘米,厚1.5厘米。经数百年,棱角缺损,但是字迹依然饱满清晰。或许,在300多年以前,这枚印章是康乃心最喜欢的物品之一,时刻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带,素有“华夏之根 文化之源”的美誉。黄河和华山是华夏文明的两大重要地理标识,黄河是母亲河,华山是父亲山。渭南地区就在黄河与华山之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
华岳苍苍,黄河泱泱。三秦形胜,物阜人丰。这枚“家在黄河太华之间”印章表达了康乃心作为渭南人的自豪之情,也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渭南人对家乡故土的爱恋,激发了人们建设家乡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