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共一天的假期,这个共确实共的有意思。可能只有很近很近的人才有资格在清明祭拜祖先吧,就别说其他的活动了。是因为不喜欢还是不具备?
并不是所有旧社会女子都要深居闺房长吁短叹的。
高中毕业后应该就没有参与清明节的活动了吧?是年轻人不尊重传统节日么?是非年轻人不给我们尊重节日的条件吧。只能说比不放假要好太多了。
祭祖之外倒想吃一口刚做好的黄久,也只能想一想而已了。留给我的选项,那就是抓住春天的剩余时间,欣赏外边的“千红百紫”。稍远的地方划不来,最想去的舍不得,于是选择“古猗园”。元宵那会就听说的地方,就放现在去看。
也算是上海少有的能对得起门票钱的地方。要看园林风光,无论是性价比还是风景都还能说得过去。
给人的感觉,浓浓的苏南园林特色。
更是看到了苏州留园中看到过的景象——盆景艺术。
有读书人之间的交流。
也有发现艺术的眼睛和画笔。
见过对“遍厉性强迫症患者”最友好的导览图。
刻意将视野“局限”一下,似乎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好几个阁或者厅都有人“把守”,他们不是告诉游客不要干嘛干嘛,而是向他们做简单讲解、礼貌性问候,并解答游客提出的“常识性”问题。这点能在高傲的上海看到很难得。
能让人看活的最美雕像。人像有了,诗歌有了~《寄扬州韩绰判官》,应该就差吹箫的本事了。
花离开了花瓣,见缝插针的小草,也可以很美。
要不出来走走都不知道牡丹都已经开了。
这种形式去普及一些典籍中的内容,似乎是个很棒的方式。
这下边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歌颂反压迫的精神,就感觉像极了老板让我难受,我就暗杀老板儿子(安现在的话说这不是很负能量、会让一些人效仿么)。类似事件要发生在身边能想到这么几个后果:消除事件的社会影响,严肃处理这帮野蛮的打工人。
南翔听着很熟悉,看到这一幕才猛然想起这种熟悉是因为南翔小笼包。
即使如此,我还是没走进去在南翔老街附近吃南翔小笼包(对景区附近的商铺行事方式的反感?还是不想独自一个人因为美食花钱?美食的吸引力不够?)。只想默默记下菜名,寻找吃的最佳时机。
路过的时候就想去南翔老街看看了,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暂时放过(毕竟古猗园有关门时间)。好在出来后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走走这里。
在我眼里街面的那片绿应该是最有特色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丝毫不能阻止这些小顽固的生长。把它们放山野中他们可以长得更好,但能引起我注意恰恰是因为它们长在大马路上。在它们的装饰下更显街面的古朴厚重。
不少人吐槽古镇就是红柳烤肉、长沙臭豆腐、鱿鱼、奶茶等组成的商铺,穿插一些所谓的地方特色美食?千篇一律的建筑(拆了真的然后按一个标准盖新的造成的恶果吧)?知道是这样,但依然人来人往的,或许他们知道这片土地上的这群人内心深处想要什么,但很可惜,像极了节日的活动,这种东西只能用这些商业化的“空壳”去寄托。也很奇怪,一些稀奇古怪的食物只有在古镇能遇到,但价格并不友好。品尝地方美味本来是件很棒的事,但多数时候往往是大把银子花出去吃到一个不够原汁原味的商业化美食。
这里的不同,是因为有了它,这些无法商业化的东西让这里古的更有底蕴。
一天进入尾声,吃着曾经在博物馆看到的青团,一边看《杨八姐游春》,算是过清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