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去的悠悠长长,虽说每过一天都有些许收获,但总觉得不是让自己很满意,每天的日记记得也断断续续,其实也并非无事可作,只是懒于大动干戈,而忙着写些小的片段,仿佛生怕触及内心深处的某个创口似的,倒倾向于隐藏了。
还是一个人,还是想着一个人,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大概是要多远有多远吧。忽然想到了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银河暗渡,不是挺让人向往的吗?距离产生美,这句金科玉律你又不是这刻才听说。
这几天在读杰克•伦敦,与之前所有的作家风格明显不同。像《野性的呼唤》,仿佛真真切切能唤起自己原始的某种野性,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类似的血液在血管中奔流,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却能在这初冬的时节里,让人抵御寒风、忘却冬雨。相比时下流行的治愈系的鸡汤文字,更能让人体味到另一类粗犷的、对生命由衷的叹服与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抗争。多少次,我奢望着能梦成一只狗,可没一次如愿,这让我差点要发出“做人难,做狗更难”的嗟叹。
其实,写东西有种奇特的感受:不下笔,好像无话可说,真要敲动键盘,千言万绪似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胸臆中竟然澎湃了。难道真如传言所说,越是写作,越能接近自己的灵魂吗?有人或许担心,那不是件危险的事情么,你这么剖析自己,又是何必。可我完全没这种担心,反而深觉欣喜,带有一种赴死的大义。这是不是可怕的体验,我现在还无从验证,只想睁大眼睛,向着黑暗,一路前行。
思绪仿佛回溯到几天前,那时还在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颠簸,那些简洁明快的文字,述说的却是一种悲凉无助的苦恋,好几次,整个人都给代入进去了,若不是一些现实的琐事阻断,还不知要陷进多深。所以我愈来愈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换一种口味未尝不是件好事,起码,在情绪上会有所中和。我还记得,那回一口气读完毛姆的《面纱》,没有控制好从书里渗透过来的情感,居然不争气的流泪了。
这段时间,谈得最多的是某体育明星的出轨事件,各类公众号里的头条或明或暗大都是这个话题,自媒体人各显神通,用生花妙笔阐述着自己对婚姻、对忠诚的解读,我也未能幸免,而曾为之刷屏,道出了自己只言片语的观点,只是由于水平有限,而没能对之作深入分析。我只是觉得,无论你持哪种观点,将痛苦的事实复述一遍,无异于往伤口撒盐。可公众人物的私事隐闻,又难免不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恨不能掘地三尺,也要将“事实”抽丝剥茧,一一呈现。难怪有人说娱乐体育明星有成高危职业、易患抑郁的趋势,试想,自己的一举一动皆在自诩为“名探”的狗仔们的高倍显微镜下监视着,谁能过的自由自在?要知道,众口铄金,口水的力量从来不可小觑。如果关起门来,一些家务事倒还好商量,一旦置于聚光灯下,处理起来就说不出的棘手了。大人也许还好承受,只是未来或许会苦了还在襁褓、终将成年的孩子。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愿这白昼早一天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