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焦虑
知识,这两年炒的很火的一个概念。知识变现和知识付费,催生了一系列产品:得到、分答、在行、知乎live、喜马拉雅听、千聊、荔枝微课。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知识焦虑。
我所理解的知识焦虑,是人们对自己知识落后的焦虑,害怕自己的知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别人。
是的,我也有我的知识焦虑,去年尤为严重,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沉浸于碎片化阅读:
关注了近百个公众号,公交车上,吃饭的空隙,上厕所时,利用碎片时间来看碎片化文章。
二、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阅读
那时候,我沉浸在阅读碎片化信息中,时间越久,就越发现,我成长速度太慢了,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对成长有过多的帮助,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信息杂乱,没有深度:无法提升认知以及践行。
2.付出的时间成本低:如果你想要好好做一件事,那就为这件事引入足够的成本,时间和金钱。
3.消耗了注意力:更少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
比如:公众号有篇文章叫:8分钟读完“阅读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文章大概3000字,讲了阅读的目标、阅读的4个层次、分析阅读的技巧,内容还挺多,看完后,大开眼界,觉得自己又get到了新技能。
可是,这一本300多页的“阅读圣经”,所讲述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细细去看书本,就会发现里面有花很多的笔墨去介绍为什么要这样阅读以及如何去践行,详细到告诉你如何去理解文章字义和词义,你应该分别把各类型笔记写在哪些地方最好。
这些细节问题,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也许少了这些关键的信息,你将无法践行,那你花了几分钟时间去阅读碎片化信息,是为了什么?
也许你会说:“反正才几分钟,看一下能开阔我的眼界,让我知道有这么回事儿,说不定下次能有用呢。 ”
这里存在两个误区:
1.反正才几分钟:一篇文章5分钟,一天阅读5篇文章,就是25分钟,一年就是152小时。
2.开阔眼界:通过几分钟的阅读,来开阔眼界,最终也只是停留在“我知道了这件事”,而“知道”没用,你得做到才行。
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提升认知不断实践,那就告别碎片化阅读。
三、如何安排碎片化时间
若你觉得碎片化时间,不知道做什么,那你不妨考虑下我的建议
1.给朋友、爱人高质量的陪伴,多聊聊天
2.背英语单词(但记得一定要用大块时间做英语阅读)
3.发呆,让大脑放空(有兴趣的也可去了解“坐享”)
基本上,在外面的,我通常是和朋友一起,这个时间,我更多是用来交流,陪伴。如果是一个人出行,不妨什么都不做,公交车和路上看手机都不利于安全。
我宁愿在碎片时间,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打着开阔眼界的幌子,让碎而杂的信息充斥我的脑袋,反而是什么都不做,给自己一些“发呆”的时间,说不定能想出方法改变世界呢。
四、小结
最后,用TOMsinsight的一篇报告《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懒惰与慰藉》的一个共享岛的故事来结束: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共享岛」,大家已经忘掉了「共享岛」的初衷是怎么回事,只知道这里有赌场、有妓院、有各种好玩的东西,这里能找到想找到的一切。这里好像就是人间的天堂,一切奇奇怪怪的需求这里都可以满足。
来岛上玩玩逐步成为了江湖人的习惯,每个人都能在这找到乐子。大家已经忘掉什么「图书馆」的意义了。大量的闲人在岛上无所事事的溜达着。但是还是总是回到自己的门派山头的。
信息不等于认知,没有体系化的认知,输入的信息越多,我们越迷茫,碎片化的信息毫无价值。如果你想学习一项技能,那就去看书、看教程,然后自己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