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商业核心动力
所以说,所有的品牌都应该构建自己的社群。只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社群成员并不包括每一个产品用户。星巴克的粉丝规模达3300万,与星巴克有关的社群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纲领的一些用户聚集而成的,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包含其所有粉丝的社群。
扩大规模是工业社会中商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前不少企业把可口可乐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它的业务扩展到了世界范围,但规模化扩张不会一直主导商业经济的方向。
在我看来,传统的工业模式不会持续太久,虽然在今天还有很多企业以传统方式经营着,但新的商业模式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慢慢成为过去的竞争方式,跨界竞争正在变得愈加明显。小米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毛利,就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格局,它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借助互联网交易方式减少了渠道上的成本消耗,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收益,很多传统手机企业也对小米刮目相看。
在互联网平台上聚集而成的社群是《罗辑思维》的实质。社群的规模大小不是重点,其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如今《逻辑思维》已经拥有了一呼百应的能力,如果公开招募不限标准,相信加入的会员不会少于十万,只是该社群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需要谨慎行事以免出现问题无法挽回。
◆社群经济的三的要素
图:企业建立自己社群的3个关键
1)极致的产品+用心的宣传
企在构建社群时应当怎么做呢?总结起来就是在高品质产品的基础上精心策划营销方式。产品是前提。
《逻辑思维》之所以能够振臂而呼,就是因为它既有产品基础,又在营销上下足了工夫。星巴克之所以能够发展起自己的粉丝社群,是因为他们的咖啡确实吸引人,雕爷、黄太吉等品牌都是在产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比如丰田的“刹车门”。
产品的质量保障和全方位的体验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少不了营销。有些人总是固守金子总会发光的思想,在营销上处于被动地位,认为这是在打幌子。这种观念显然早已过时了,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不会营销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
移动互联网改变着旧的发展模式,也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社交红利时代”正迎面而来。在新的模式下,那些会做营销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即对话”充分体现出当下商业模式的特点,意即企业要知道怎样营销。
2)不玩粉丝经济,只挑对的人
有些人认为粉丝经济就等同于社群经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有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粉丝,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粉丝,就是指某产品或服务的忠实用户。确实,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粉丝,但,凡是建立起品牌的企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不是吗?所以,不要总是拿粉丝来说事。粉丝只是强调了品牌的中心地位而已。
那社群与粉丝的区别又在哪呢?简单地说,社群成员与品牌的关系要比粉丝更近一步,如同朋友一样。要采用社群的方式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很多大组织都岌岌可危,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个人来讲,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正确的做法是充分整合组织中的资源条件,抓住市场的核心需求,争取一战成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丰收。
3)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
当下的社会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刻苦、诚实、机会、连接等等如果能够搭配得当,就可能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除此之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得失。
因此,那些重复创业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原因是他不断经历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已经安定下来,下面三点是我总结的经验: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很多企业想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切入点,可以精确到特定的人格体,也就是说,要从自身入手去谋求发展,打造个人影响力。人格的影响力在社群中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共同纲领在舍基协同三原则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随着不断的发展和积累,无论是个人亦或公众号会逐渐显现出它的价值导向,用户会因为一致的观点汇集起来。
★连接也是很重要的,某个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能否在连接方面进展顺利是其能否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得连接者得天下。典型的成功案例是Google Glass,它能够使人时时刻刻保持沟通。
★最后一点是社群。运营是社群的价值所在,社群的创建者既要拥有聚集人才的能力,也要明确社群形成之后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他需要有自己的规划,引导社群成员朝着一致的目标去努力和行动,否则,没有纲领性的指导,即使聚集起一批人,也只能是毫无作为的一盘散沙。
本文由清大创融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总裁研修班整理发布,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