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如何管理企业。
这次看这本书,给我不一样的认知,我想说说本地的中小企业。我们很多中小企业都知道完善的健全的管理系统很重要,但他们又始终没有建立这样完善的管理系统,为何会有这种现象?首先还是卡在对成本的认知。完善的管理系统,首先需要人才,要用人就有成本。我们很多的中小企业的创业之初,没有完整的创业计划,其中大多都是资金不足,基本就是凭一个单一的想法就匆匆上路了。不要说用人了,有时甚至连吃饭的钱都不知道在哪里,引进优秀的人才只能是心中的一个梦,这类企业最初一起携手前行的多半都是老婆兄弟亲戚朋友。
管理是一个竭尽全力让企业活下来的过程。
当熬过死亡期,活出来的企业,其本质仍然处于存活阶段。其管理状态基本是片断化、杂乱和无序的,基本呈现的管理模式就是人治的模式。这个时候的企业主,令其活出来的某些成功因素加固了他们对自身管理能力的肯定和对管理的认知;而初尝财务自由的美好又让他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我推崇感,这两点,加固了他们对管理的人治模式的偏爱。
这两点,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也加速了他们企业的死亡。
当他们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混乱和错误的管理模式发出的指令,就会让他们的收益蒙受损失。他们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想要改变和提升,甚至还采取过行动。往往这个时候,对于这些企业主来说,就是的一个契机,能不能抓住这个契机,成了这些企业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令优秀者更加优秀。
管理是一个系统、完整、持续的改良成长过程。
当引进管理人才后,必然要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的整改,包括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组织架构,拟定岗位职责,设定管理目标,建立绩效考核等等。当管理系统开始建立并运作时,各种规范的管理制度就会“侵袭”和“剥夺”企业主们的专制和自由,逐渐失去专制和自由的企业主们会很不适,痛苦、纠结、沮丧、失落等情绪使得他们又开始挣脱了。这一对矛盾的角逐,最后的获胜方不言而喻,优秀者将更加优秀,拙劣者将更加拙劣。如果不出以外,很大一部份被打回原型只是时间的问题,然后后走向消亡。
几年前,我曾顾问过一家做玩具的生产企业,年产值在一千万左右,典型的人治式家族管理模式,老板是地道的农民出生,也没读多少书,出了名的节省。无序混乱的状态到了危及企业的存亡关头。企业主先后延请过好几位经理人,但基本都没有在企业活过6个月,有一两位甚至没有超过一个月就走了。
我先来描述一下我第一次去这个企业所见到的整个工厂状态。厂区内到处杂乱无章地堆满了各种材料、半成品、成品,和废料垃圾,走廊塞得水泄不通,工人穿着各色衣服在工作,零配件散落满地都是,办公室的桌子上乱七八糟的纸质文件,茶台上烟灰缸里的烟头满得都盖到茶杯上去了。老板告诉我,货物经常短出,甚至美国的货物出到欧洲去了,欧洲的货物出到欧洲去了,说一年一千万的生意,一年到头看不到钱……
改变很痛苦,要想彻底改变很艰苦,而要想持续坚持改变,简直就是生不如死。通常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涅槃,而一旦重生,企业将迎来质的飞跃。
德鲁克讲到,一个企业应该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的领域共有8个: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并且着重强调后面三个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后三项,前五项即便做得再好,企业也会走向衰亡。读到这里我之前不甚理解,最近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沟通交流,我发现,很多企业做强做大以后,对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形同虚设,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不公开透明,是导致企业衰亡的根本因素。德鲁克在书中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管理者必须管理等章节中做了详尽的阐述。
这里我想着重说说第八项,社会责任。我的理解是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企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贡献职责,包括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去制造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推动社会前进中贡献一份力量;另一层意思就是企业的初心,我们很多的企业主,创业的初心不纯,大多数人就是想把握一下机会好好赚一把,赚了一把后就忘了自己是谁,这样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首先是社会的企业,不论你自己投资多少,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社会的协同性,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持续性。德鲁克在书中谈到组织精神,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他讲的选人用人要遵循诚实正直的品格,都是蕴含在一个企业的责任中,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需元素。社会责任就是守法、节约、协同和贡献。
包括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在内的前七项,是一个企业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这最后一项,社会责任,却是决定一个企业活得久不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