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欲望”这两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野心?邪恶?肮脏?还是正常?
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没有善恶之分,因为它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一种本能。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会厌恶、惧怕它?
因为,欲望有不知餍足的特性。它让很多人难以自控,在贪念的引导下,一步一步陷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
就像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里面的主人公巴霍姆,在面对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时,一味地放纵屈从,最终酿成了悲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欲望呢?
列夫·托尔斯泰
01 满足基本需求的欲望让人幸福
作为最原始的本能,人类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巴霍姆最初的欲望,只是想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当时,他听到了妻子和姐姐的谈话。
妻子的姐姐生活在城里,所以看不起巴霍姆和妻子乡下人的生活。而巴霍姆的妻子却认为自己的生活简单而满足。
巴霍姆则想要拥有自己的土地,还表示:“要是有足够的土地,别说人,就是魔鬼也吓不倒我!”
巴霍姆想要土地,是因为租种别人的土地没有安全感。别人可以随时收回土地,或者给土地涨租金,那样的话,巴霍姆一家就生存不下去了。
为了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巴霍姆卖掉了一匹马、一半蜂蜜,向连襟借了点钱,还把儿子抵押出去当雇工,才把地契过了户。
幸运的是,巴霍姆的庄稼长得很好,不到一年他就还清了所有的欠款。
此时的巴霍姆,是对生活感到心满意足的。因为他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被满足了——有自己的财产,可以很好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只要不出现天灾人祸,他就可以好好地生存下去。
所以,这时的他“总是心花怒放”。
02 不知餍足的欲望让幸福感降低
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巴霍姆很快就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
邻居的牛总是闯进自己的庄稼地,巴霍姆一次一次地去法院告状,要求赔偿。也因此让邻居对他怀恨在心,变本加厉地糟蹋他的庄稼,甚至威胁要烧了他的房子。
巴霍姆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事,都是因为土地太少了的缘故,于是想要弄到更多的土地。
为此,巴霍姆先是搬到了一个土地更肥沃的、饲料更充足的村社,在这里他可以分到五十俄亩的份地。
一开始,他很开心,因为种小麦赚了很多钱。但很快他又开始对现状不满,因为他的五十俄亩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他嫌弃这样种地太麻烦了,想着“我要是也买点私地,办个农庄,就更称心如意了”。
于是他到处打听怎么买私地,终于花了一千五百卢布向人买了五百俄亩私地。
买完私地,巴霍姆又遇到了一个从巴什基尔来的人,说自己只花了一千卢布就在巴什基尔买到了五千俄亩地。
巴霍姆又心动了。
巴霍姆不断地买地,一来是因为巴霍姆错误地以为欲望可以解决问题。他以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买更多的地来解决。比如,和邻居间的矛盾,土地分散等问题。
二来,是因为他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他对现实永不满足,而且欲望被满足时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小。于是,他不得不通过买更多的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得更加短暂的幸福。
然而,巴霍姆却不知道,人一旦将欲望放纵,贪念过重,就容易走向毁灭。
03 无法克制的欲望会摧毁一个人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都难以取舍,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但对于已经深陷欲望漩涡的巴霍姆来说,他已经无法放弃了。
巴霍姆来到了巴什基尔,通过礼物获得了巴什基尔人的好感,并且得到“一千卢布一天”的地价。
也就是:你一天能绕多少地,这些地就归你。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日落之前回到出发的地方。否则钱就白花了。
巴霍姆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地,做了充足的准备:养足精神,带够干粮和水,脱下长袍,还向雇工要了铲子。
他努力地向前走着,时不时地停下来挖个坑做记号。每次当他想拐弯的时候,都觉得可惜,觉着“越往前,地越好”。就这样,他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越来越吃力,感觉“胸膛好像铁匠铺里的风箱一样拼命喘气,心上好像有一把铁锤在敲打,两腿失去知觉,好像散了架”。
巴霍姆很怕自己被累死,但还是不愿意停下来,他安慰自己:“已经跑了这么多,现在停下来,会被人家笑话的。”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猜到结局。是的,巴霍姆累死了,死在了起点上。
他终于回到了起点,拥有了他走过的那些土地,但同时也丢了性命,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正所谓: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就像永不干涸的海洋,随时都有可能掀起巨浪。
只有理智地调控与节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放弃,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