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Felix Li
在发展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巨擘。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有名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同时也认为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者称之为心理性欲的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源于弗洛伊德,同时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开创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他将人生划分成为八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
每个阶段是不可跨越的,每个阶段的冲突也都是会经历一遍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能用最好的方式解决“冲突”,这样能很好的帮助人格的发展。反之,则很有可能埋下心理隐患,乃至造成人格的不健全。
理解一: 教育时间划分以此为根据
3~6岁,幼儿园教育:寻求成功的欢乐,这段时期的小孩会很积极主动的去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事情。自己吃饭,自己完成劳动(搬桌子),体育运动(唱歌跳舞|),与同伴建立关系。体会任务完成的喜悦,培养自信心,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7~12岁,小学教育:对应到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没有“利比多”的干扰。正向引导的情况下,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观察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都是这样设计的,埃里克森的影响不可忽视。
理解二:隔代教育的危害性
我们一直再说隔代教育如何如何不好,但是到底为什么不好呢?从埃里克森的发展论上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1) 包办过多,小孩无法很好的体验成功的欢乐
小孩子对世界的观察是从身边开始的,他最开始的成功的愉悦感来自口腔--吃。外婆,奶奶们通常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很多时候给小孩子的都是糊状食物,即使小孩已经长牙了。殊不知,小孩子最开始的咀嚼的体验被压抑了。
小孩大一些后,会尝试着体验独立完成任务。最开始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自己吃饭。这个举动往往还没开始,就被消灭在萌芽了。
2)风险意识过强,压抑小孩的探究欲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能很好的形容老人带孩子的心态。父母上班,老人带孩子会以安全为第一位。如果孩子出了什么状况很难像他父母交代的。同时老人的身体状况也决定了。爬得稍微高一点,就必须下来了。跑得稍微快一点,就被抓紧了。
小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的欲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不断的后退着,压抑着。
理解三: 疯狂的补习行为真的好吗?
这些天,一篇名为《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的报道在各种平台上疯传。深度的报道了学而思校外培训的疯狂。文章展示了孩子的辛苦、家长的焦虑、专家的无奈……
而且,“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指导下,现在这种培训在不断的提前。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知识的训练,极端的乃至没上幼儿园就开始了。须不知,这些行为这些行为会让孩子错失了心理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阶段,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弥补的。
超越正常年龄段知识的灌输,表面上看,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要认识1000多个汉字。” , “要会100以内的加减。” 在幼升小的论坛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要求。这真的有用吗?曾经网上疯传的一个3岁小女孩哭着背乘法口诀的视频。有一点错,妈妈在旁边就体罚一下。这样记住的知识就可以了么? 殊不知,最最宝贵的对学习的兴趣可能就在这样的疯狂的补习中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