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被称为“《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震撼心灵的战争片”。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军医,是一个体格瘦弱,性格内敛的男孩,故事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训练场和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信仰无疑是道斯成为战争英雄的重要因素,但是什么样的心理动机促使他成为一个战场上的拯救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拯救者”这个词广义的概念。(Wikipedia:a person who helps people achieve salvation, or saves them from something.) 维基百科给的定义是“一个帮助人们实现拯救,或者救他们脱离某事的人。”通常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有民族英雄,Superman,宗教中被神话的人物形象,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定的社会角色,如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律师,教师等。当人们感觉痛苦,恐惧,无助,绝望的时候,总会在意识中幻想出各种拯救者的形象给自己注入能量,以应对危机。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是某个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构出来的形象,可以是外在个体也可以是自己本身。其中,最隐蔽的拯救者形象就是“未来的自己”,或者所谓理想的自己。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家庭贫困的小孩,在饥肠辘辘的生存环境下,他一定会幻想自己将来会很富足,大鱼大肉应有尽有,所以成为有钱人的理想自然而然地成为他困苦时期的拯救者;备受疾病折磨的小孩,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他很有可能会幻想自己将来要成为非常厉害的医生,所有的疾病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可以解救万千生命于水深火热的病痛当中;而生活在父母永无休止的争吵,充斥暴力的家庭环境中的小孩,虽然不会幻想将来成为心理医生,但是他会把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在家庭中主动承担起拯救者的角色,而经过漫长的成长之后,拯救人类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职位就会对他散发格外强大的魅力。由此可见,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拯救者形象最终在人们大脑中形成烙印般的信仰和理想。未来在助人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莫名的成就感,而这种微妙的美好感觉最终成为了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层次心理动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从小无力的自己也在某种程度地完成了自我救赎。所以我们都是自己的拯救者!每个人都在用某种或者某些行为模式在拯救曾经无助痛苦的自己。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道斯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是一名一战老兵,有着明显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酗酒,家庭暴力,显著的焦虑和抑郁倾向。生活在这样冲突的家庭环境下,道斯痛恨自己的父亲,并且主动担当起了母亲的拯救者。冲突最厉害的一幕爆发在一次严重酗酒后,父亲用手枪指着母亲,扬言要杀掉她。道斯一把从父亲手里夺过枪,用枪指着父亲的头,恨不得立刻马上将子弹射穿他的头颅,最后还是被母亲制止了,但那一刻道斯其实在心里已经完成了致命的射杀。影片触发我泪点的情节发生自道斯在军事法庭被审判的时候,年过半百的父亲穿着风尘仆仆的一战时的军装与法官当庭抗争,最后通过二战时并肩作战过上司的特赦信,让军队接受了道斯不持枪上战场的请求。信交给法官后,父亲转身并选择默默地离开了。这是有生以来父亲最男人的一次,我想那一刻父亲的形象在道斯的生命中又复燃了。
其实道斯之所以拒绝在训练场上和战场上持枪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小时候和孪生哥哥打架,用板砖差点拍死了自己的哥哥,恐惧和内疚让他在基督面前坚信了母亲说的杀戮是世间最大的恶;其二是父亲的暴力倾向让道斯深恶痛绝,如果父亲和善而慈祥,那母亲就不会受到欺负,家庭就会和谐。但是年幼的道斯是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的原生家庭。那时的他怎么知道是战争让父亲的性情变得暴躁,是战争让他只能依靠酒精来短暂麻痹内心的痛苦。但是在拯救者信念的召唤下,二战开始后,道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作为军医参战。随后在冲绳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大家应该就不难理了。
导演梅尔·吉布森因为酒后招惹众怒的言论,被好莱坞流放了十年。现在,这位硬汉回来了,用一部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证明,他从来没有被真正打败。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影片,也许并不那么完美,但总是洋溢浓浓的勇气和豪情,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血战钢锯岭》延续了他的导演风格,从中也可看到《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启示录》的影子,勇气和信仰依旧是他不变的主题,并且足以撼动人心。
一部优秀的电影必须有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
一是:人物与自然的矛盾;
二是:人物与社会的矛盾;
三是:人物与自身的矛盾。
第一层:两代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国破家何安?
第二层:家庭环境冲突为故事潜意识层面的能量流动积蓄了充分的养料。
第三层:暴力与信念的冲突 !唯有可歌可泣的信念方能解救万恶的杀戮。
迎着暴力和死亡冲上去,才会彻底克服恐惧感,内心的信仰才会最终升华。《勇敢的心》中,华莱士临死前一句惊天动地地怒吼“Freedom!”,让自由永生不灭;《启示录》中,主人公虎爪起初面对强敌也惶恐不安,但只有经过黑泥潭的宗教式洗礼后,他才脱胎换骨,变为无畏的勇士;而道斯在面临被炮火轰为灰烬的危险,一次次地告诉自己“Help me get one more!”,最终徒手救下75位战友。
道斯是一个成功的自我拯救的案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拯救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道斯的故事之所以能被后人歌颂就是因为它的难能可贵;常人大多沦为平庸就是因为轻易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信念和理想,而选择了阻力更小的随波逐流。黑暗中人总是脆弱的,正因为脆弱我们才需要信仰,才期待拯救者的出现。但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物极必反,拯救者形象一旦脱离了实际,那么人们很有可能会体会到崩溃式的信念坍塌,而最终走上心理异常,抑郁症就是最好的例子。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自救之路:
我大学前的经历和道斯在参军之前的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父亲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个脾气暴躁的“老虎”,母亲没少因此而难过绝望。作为原生家庭的第二个男性,我只能尽可能地站在母亲这边一起通过对父亲的恨来平衡母亲的创伤。不过在无意识层面我还是渴求拥有父爱,虽然父亲显得如此凶神恶煞,但是看着他对二姐和善的态度以及夸奖,我感觉到麻木,无助而又痛苦,于是我的拯救者被我在意识层面“创作”出来。“听话”,“有修养”,“优秀”,“成功”,“伟大”,只有这样也许才能换来父亲的赞许。但是我错了,这样理想的自己是脱离实际的,怎么可能有一个人在各个方面都胜人一筹,当遇到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心里就会有很强烈的不舒服感,所以从小学开始身边就没什么朋友,因为害怕对比,害怕别人的优秀刺痛自己,害怕潜意识中的小孩再去面对不值得被爱的无助感。当大学需要和室友相处,当乡下的鲤鱼被淹没在没有边际的大海里,一直支撑着我一路前行的理想中的自己突然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从那开始,我便开启了长达十二年的抑郁生涯。
拯救者的形象一下被摧毁,没有了内核的支撑,我便在抑郁的世界里陷入了到行尸走肉般的麻木不仁。外界的不理解和几近停止工作的大脑是最可怕的事情。我只想逃离,逃离家庭,逃离社会,逃离自己无边的恐惧,以及因逃避所产生的强烈的道德谴责和背叛亲情的麻木。我曾在南沙的一个山头绝食禁水七天七夜,曾独自骑着自行车在珠海,香格里拉,想在旅途中结束自己肮脏龌龊的生命,可是每次都能神奇的自愈过来。大自然的能量唤醒了我对生的本能,让我突然对生命又满怀期待。大学退学后终于定下心来工作,然而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当面临比自己优秀的竞争者时,理想中的自我会将我拉回自卑绝望的谷底,最终只能靠逃避来面对内心强烈的冲突。与世隔绝几个月之后,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又会唤醒我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如此循环往复躁郁长达十年之久。发作时间从秋冬渐渐推迟到春夏,让我曾经把重要因素归结到季节性影响,最后听起来也站不住了脚根。发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年多渐渐地减到近两年的三个月。
感谢太太Tiffany一直对我的不离不弃,并鼓励我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发掘我自生潜藏的能量,做回真正的自己,并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今天虽然别人的优秀第一时间还会让我感觉不舒服,但是我已经学会和他和平共处。蓦然回首,那个曾经骨子里充满自卑,痛苦无助的小男孩如今已然成为了别人眼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咨询师都知道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行为主义统计出一个新的行为习惯需要连续坚持21天,而行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就像戒烟,虽然吸烟者都知道吸烟这一行为的危害,但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行为,因为吸烟者有心瘾,也就是吸烟其实是在补偿自己另一层面的心理需求。当人们坚信自己的信念,如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值得被爱,亲密关系是痛苦的,婚姻是恐怖的,自己的不幸是他人造成的,那么要想改变这些信念就可想而知其中的难度系数。
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应该保持一个高度灵敏的自我觉察。就像起初这篇文章我想将父亲暴力的性格归咎为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最主要的收获还是能有这样一位如此Man的父亲,虽然经历过童年的阴影,但是还是会为自己是战争英雄的儿子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包括在创作《穿越城市的撒哈拉》时,其中一章我就毫无巨细地描绘了一张我想象中的父亲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英勇前进的画面,甚至还有他躲在战壕里偷偷地看着自己熟悉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而无力还击,日后强烈的烟瘾里暗藏了对那幕血腥画面的恐惧和内疚。其实这些都是我期望的“事实”。在创作这篇文章之前,我给父亲以及伯父通了电话,最后才知道,其实父亲并没有因为那场战争而改变了秉性。因为那会他是高炮兵,专门负责打敌机,但是越南没有出动飞机,所以他们的编织被取消了,全部改成了后勤,专门负责子弹供给。虽然也见过尸鸿遍野,但是话语中没有一丝恐惧和难过。所以我们愿意相信的信念很有可能是我们大脑从自身的信息库里整合提取并推断出来的结果。由于我们的信息库不一定健全,我们的思维不一定毫无纰漏,所以扮演拯救者的信念也容易出错,让人误入极端。
Anyway,自救者天助!我们都是自己的拯救者,也唯有内化了拯救者的形象,我们才会真正地变得强大起来!
References:
1.2016 梅尔·吉布森的残酷写实,总是跟信仰与勇气有关 北京日报
2.2016 吉布森凭《血战钢锯岭》获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导演 搜狐网
3.Savio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4.王宇 2015 机械工业出版社 《走出抑郁症》
5.高晓松 2016 《晓松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