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时候,被家里一本花花绿绿的东西吸引。大一大才知道那是父亲的集邮册,我的集邮生涯也就从这八九岁时开始了。
这是父亲收集的邮票。基本都是信销,品相也不很好。其中几张文革票还不错。
小时候的所谓“集邮”,实际就是简单的“攒邮票”,深层次的集邮知识都不懂,完全就是因为图案好看。那时的邮票来源就是家信。有自己家的,有别人家的,所以都是信销票,而且,绝大多数都不成套。说起来,集邮的乐趣也正在于此:非常渴望得到的一枚邮票,在得到信主人的允许后被揭下来,小心翼翼的放在自己手里,清洗好后,板板整整的夹在本子里,心中油然而生满满的成就感。
二姐读中师后,给我订阅了《少年集邮》,这才懂得了集邮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小型张,什么是纪念封,什么是志号等等,对于集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开始时,积攒下来的邮票都是粘在硬壳本里,后来知道粘贴的方法损坏邮票,就夹在本子里。随着邮票越来越多,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这时正好赶上二姐中师毕业,于是她就和要给她买毕业纪念品的最要好的同学说:你要给我纪念品,就给我弟弟买个集邮册吧!姐姐真是世上最疼弟弟的!这本插册到现在还在用。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插册,还有姐姐同学的毕业留言。
不仅仅是集邮册,哥姐还帮我攒邮票。到现在我都清晰的记得哪张邮票是谁攒的。
这套宫灯里,第二枚是二姐给我的,但由于当时不懂,把它揭薄了!很是懊悔,好在是自己欣赏。第四枚是哥哥在外上学时,小心翼翼的在本子里夹着拿回来的。
第一轮生肖票里的辛酉年鸡票,是大姐给我集的。可惜猴票了,品相不太好,而且后来再看到猴票时,自认为已经有了,就不再要重复的了!后悔啊。
及至我到中师上学后,经济状况虽然还是那么窘迫,但我还是有几块钱可以自己支配的。那时除了买了四大名著等几部书以外,剩下的钱就是用来买邮票了。每次寒暑假路过吉林市,我都要到重庆路邮局门口的邮市上转好半天。好的题材真是买不起啊!那真是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眼馋的真是直流口水,最后只好一次买一套或一张便宜的,或买一张信销的,回来和家里有的凑成套。当时好像是三四块钱买的《月季花》,四块五买的《峨眉山》。买完后心里也是很忐忑的,也怕父母埋怨,毕竟自己还没赚钱呢!那时平均月工资才100多块钱。
到现在我也认为《峨眉山》是少有的质量上乘的雕版票之一。
我不喜欢传统类集邮,就是每年出的票无论什么内容,都集齐。我喜欢专题集邮。一是经济不允许传统方式,二是我喜欢标新。我经常是把我喜欢的题材整理成新颖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每次把玩欣赏时,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我家的全家福,自己手绘。
这是我最喜欢的《梅花》,十大名花之一。虽不是成百上千的价值,但美感爆棚。
近年少见的大套票《桃花》,我设计成花朵形。
从小向往旅游,没钱实现,就只好在图上神游。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设计精美,古典气息浓郁,是现在的邮品所不能比拟的。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每一段故事的选择都十分恰当,都是人们耳熟能详,最有代表性的。
上班之后,有余钱了,就开始在邮局里定年册,但是早已经没有了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了。
随着失去实用性,邮票已经变成一种单纯的为了收藏而收藏的产物。我也已经十多年没买过了。想一想,也是比较遗憾的。但这种遗憾也是时代的必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