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至高荣誉”。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感人之处在于因为他们有不忘初心、为国奉献的精神,才会创造精彩的业绩。由此看来,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只要精神在,人生就精彩。
01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王泽山有这样一句名言:“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王泽山是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技术的发明人。
王泽山首创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被业内尊称为“火药王”;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研发出具有普遍适用性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我国火炮的射程从此能够提高20%以上,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回顾与火炸药“以身相许”的60多年光阴,王泽山对于当初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这是一个国家需要、个人前途更加灿烂的最佳选择。”
如今,82岁的王泽山带领团队已经瞄准了新的研究方向,准备向新的技术难关发起冲击。他说:“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深深懂得重要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的。正是它在始终支撑着我。”
候云德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2009年,面对全球突发甲流疫情,侯云德作为联防联控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研究员说,侯先生所思所想所求,都是我国的防病事业。在他身上,深深映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右为王泽山院士
02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值得学习借鉴。
王泽山在学术研究上时常谆谆教导他的团队:“凡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人,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简单地仿制研究,一定要有超越意识,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是现在80多岁了,他一年之中,依然还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工作在试验场地。
由于火炸药的易燃易爆性,很多实验尤其是弹药性能的验证过程都必须在人烟稀少的野外进行,这就注定了实验环境条件都是艰苦的。尽管如此,王泽山从来不在办公室里坐等实验数据和结果出来,而是不顾年事已高,亲临一线参加相关实验。
有一次他们去内蒙古阿拉善靶场做实验,当时室外的温度是零下二十六七度,就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罢工”了。可80岁的王泽山却和年轻人一样,在外面一呆就是一整天,他还开玩笑地说:“我天生‘低温感’,承受得住。”
每当一个人的时候,王泽山会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一个个和火炸药相关的问题。想到关键的时候,他会猛然起身,拿起纸和笔记录下来。“只要是在工作,即使只是简单地吃个盒饭,也是一种幸福。”王泽山享受这样的感觉。”因此,他有个外号叫“盒饭院士”。
同样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侯云德,他更具前瞻性的,是他没有固守书斋,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更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26年前,60多岁的侯云德凭借自己一抽屉各种各样的论文,在一间地下室里,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北京三元基因药物股份有限公司。
“那时的干扰素药品100%进口,300元一支,一个疗程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的干扰素90%是国产的,价格下降了10倍,30元一支。但是侯先生还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价格能再降到20元钱、10元钱,让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程永庆感慨地说。
今年89岁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侯云德院士
03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这种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相信每一个国人都具有这种爱国精神。多少年来,有无数国人胸怀一腔爱国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工匠精神,都深深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多少年来,有无数在海外留学的科学家,满怀一腔报国志,学成归来,为祖国的科技、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精神,可谓凝聚了国人的心志和能量,已经或正在发挥着无比强大的作用。
爱国之心是一切奋斗的力量源泉。
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观的展现。人,到底为什么而来?人生将要怎样度过?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做任何思考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
人要有点精神,就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到底应该怎样过?由于人生观的不同,生活和工作状态也就大不相同。当有的人沉醉于麻将桌上,为输赢度日时,而有的人却有滋有味地沉醉在浩瀚的书海里,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当有的人在工作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时光时,而有的人却在科研的道路上拼搏,硕果累累;当有的人在无所事事的悠闲时,而有的人却正在专注于创新创业上,并且成绩显赫。人生到底要怎样过,这显而易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会给人类和社会留下些什么呢?
04只要精神在努力就不晚。
记得我读过一篇报道,一个外国老妇人,因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直到70岁才学识字,到了80岁她出了第一本书。一位年过90的老人,拿到了多个学位。近日我在一篇微信中看到,一名75岁的老人还在参加自学考试。记得有一位高考“钉子户”,年近50岁,参加了20次高考。我所在的老年大学学生年过80的老人不在少数,学音乐、学国学,从不误课,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有的90岁了还在参加表演唱,高歌党和祖国,用一已之力传播正能量。
还有如王泽山、候云德那样的老科学家、老医学家、老经济学家、老作家等等,他们仍然奋斗在第一线,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他们用不老的精神,绽放着精彩的人生。
人,不怕没水平,就怕没精神;不怕能力小,就怕志不高;不怕起步晚,就怕行动缓;不怕做事小,就怕没目标。
不论是谁,不论年龄,只要精神在,人生就精彩。朋友们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给自己3年时间,朝向确定的目标不懈前行,3年后,你会遇见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