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标题里边最吸引我的两个词,第 1个词是高效能,第 2个词是 七个习惯,好像只要养成了这7个习惯,就能成为一个高效能的人,倍儿牛逼。
可是,高效能到底是什么?作者对于“效能”的阐述有: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因为它们基于原则,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础,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不断学习并结合其他原则以实现螺旋向上的成长。此外,它们以符合自然法则的思维定式为基础,我把这个自然法则称为“产出/产能平衡”(P/ PC Balance)的原则。
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我之前认为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情,速度上要更加快,质量上要更加好。而从作者的思维出发, 效能 = 产出 * 产能。产出即做事儿的成果,产能即做事儿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维持产出,提高产能;或者维持产能,提高产出;或者既提高产能,又提高产出,就能持续做高效能的事儿。
经过分析,我认为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产生价值的物品(比如自行车)属于产能;由此产生的赚钱能力、亲密关系、通过骑自行车节省时间与力气,可以视为产出。
拆书家秋妮儿、shoo在深入分析“效能”这一片段时,提出了“如何判断要做的事情是否具有高效能”的三步法。
1. 评估:对某个行动将产生的预期后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2. 区分:区分这件事的预期后果哪些属于产出?哪些属于产能?
3. 判断:判断这件事能不能兼顾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我是这样使用这三个步骤的。
先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圈子里越来越多人早起跑步、读书,生活非常健康。而我每天呼呼睡到早上八九点,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也想养成早起的习惯。今年五月份给自己制定了起床计划:听到闹铃就起床,不再赖床。
开始几天我都坚持下来了,平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半个小时,自在极了。后来工作节奏发生变化,晚上频繁加班,睡觉时间越来越晚。加班第一天,我按时早起了,工作时间却昏昏沉沉的,效率特别低。接下来几天,听到闹铃也没力气起床了,计划作废,bad ending...
结合高效能判断法发现,我本意想通过早起,增加可支配时间,提高工作生活效率,结果压缩了睡眠时间,对精神和心态产生了不好影响,降低了工作效率。我的产出是早起、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产能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本次行动中,一开始控制了产出,按时起床,结果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影响了产能。后来不再早起,产出也没了。整体来说,我没有兼顾产出与产能的平衡,把它变成了低效能的事儿。
【未来行动】
我将结合SMATRT目标原则,重新开始早起行动。在整个6月份期间,工作日 6点半 - 7点半起床,休息日 7点半到8点半之间起床,发朋友圈为证。
1. 评估:早起行动可能产生的预期后果是早睡、早起,增加可支配时间,养成健康好习惯。
2. 区分:如果我能顺利完成任务,那么早起、增加的可支配时间属于产出,健康的生活习惯属于产能。
3. 判断:在本次行动中,如果我能在保障基本睡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早起行动,既能保证高产出,又能促进产能,是一个绝对高效能的行动。
我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增加行动成功的机率。
1. 听到闹铃就起床整理床铺,不再赖床。
2. 在目标时间内,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新动态。
3. 每天晚上十一点半之前,把手机调好闹钟 ,放在离床远的书桌上,以此保障基本睡眠时间,不影响第二天状态。
万一当出现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时,我会通过喝咖啡、保障午休时间的方式,缓解身体疲态。
截止到现在,我的早起行动进行 2天了,对这本书进行了 2个片段深读。思考问题的方式貌似在改变,而改变真的好难,之后我会持续思考、锻炼“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不断更新”这四个习惯,祝我早日熟练掌握。
得到、刘润、张辉(公众号:辉哥奇谭)在公众号都多次提起过这本书,它值得你花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