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去看望一个刚生完二胎不久的朋友。
正在房间聊得开心,忽然听见客厅传来“嘭”的一声响,接着就听见碎裂的声音。
我赶忙出去看。
原来是朋友5岁的大儿子不小心碰倒了放在电视柜上的一个水晶材质的装饰品。
“哎呀你这个臭小子,你要拿什么叫奶奶啊,这下可好,摔得稀烂,回头看你爸爸不揍你,让我看看,有没有割到手啊……”孩子奶奶从厨房出来,一边念叨一边去看大孙子的情况。
我见没什么事就回了房间。
朋友无奈地说,这小子太调皮了,跟多动症似的,不知道砸了多少东西了,上次把他爷爷的砚台磕了个口子,还坚决不承认是他干的。
于是我蓦地想起另外一个砸烂花瓶的故事。
这是一个法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天,孩子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咚” 的一声,篮球砸到了书架上的花瓶,花瓶重重地掉落到地板上,摔掉一大块。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家族代代相传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花瓶。
孩子赶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然后不安地把花瓶放回原处。
母亲回来后,发现花瓶有些“变化”。
于是她问儿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了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他在撒谎,因为每天上班前,她都会关好所有窗户,下班回来再打开。
但是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的时候,母亲把孩子叫过来,取出一块巧克力给他:“这块巧克力奖励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和更专业的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接着,母亲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孩子说不出话来。
从此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因为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每看一次这个故事,都会由衷地佩服这个妈妈的教子智慧。
试想,如果是你的孩子砸了花瓶还撒谎,你会怎么做呢?
我想,大概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心疼花瓶,狠狠地责骂熊孩子,甚至动手凑一顿,并予以严厉的惩罚,毕竟打碎珍贵的古董花瓶已是大过,还敢撒谎,罪加一等;
第二种,心疼花瓶,但砸都砸了,孩子还小不懂事,只能算了,下次要好好看着他才行;
第三种,花瓶砸了也就砸了,但是说谎事大,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好好管教,让他明白说谎是不对的。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时,往往容易就事论事,认为这纯粹是孩子犯下的“错误”。
我家孩子不听话……
我家孩子太叛逆……
我家孩子爱撒谎……
我家孩子老顶嘴……
好像孩子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和你无关一样。
殊不知,孩子行为上存在的所有“错误”,都和父母有关。
小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呢?关键是,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是怎么做的。
是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儿,还是粗暴对待强力压迫?有思考过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么?有想过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去纠正孩子错误么?
像这个故事里睿智的法国母亲,明知道孩子打碎了花瓶,又撒了谎,但她别出心裁地用三块巧克力,看似奖励,实则却是惩罚了孩子的过错,因为没有一种惩罚比心理上的惭愧来得更加有效!
这位母亲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第三块巧克力,向孩子检讨自己的疏忽,拂去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不安和害怕,感受到深切的母爱。
她奖励给孩子的何止是三块巧克力,更是伴随一生的精神财富!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父母爱孩子的同时,更要学会有智慧地教育孩子。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真正让孩子知错能改。
因此,家长多多反思自己,有时候换一种态度和方法,用鼓励代替惩罚,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