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了友友的一篇《买书瘾和读书病》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忍不住也想说两句。
这位朋友说他从2018年12月以来大约买了六七百本(新)书,再加上在孔夫子旧书网买的四百多本,总共大概有一千多本。我的个乖乖,简直是购书狂魔啊。
他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也知道不能再买了,可就是收不住手。妻子反对,他就偷偷买。家里地方不够放了,就把不太要紧的处理掉,然后接着买。
我真的能理解他,想当初我也是这样的,见到好书就心痒难耐,不把它据为己有就寝食难安。如果再遇到像罗胖罗老师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出来推荐,基本上是抵不住诱惑的。
起初这些书确实会给我带来快乐。它们像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立在架子上,时刻守护着我这颗焦燥的心。仿佛有了它们我就成了真正的学问家一样。
偶尔从中抽出一本,随意摊开,把鼻子埋在书页里,那种淡淡的油墨香味就会侵染我的整个身体,把我带回到久远的童年时代。
有朋友、同事偶尔来我房里坐坐,对我的藏书流露出惊叹的眼神。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然而,占有的快乐总是短暂的,随着这些心爱之物对我的空间不断地入侵,我也会对它们失去耐心。
有时候随手翻过的书没有及时整理,搞得桌面、床头到处是书。遇到搬家,就更头疼了,这玩意儿个子不大,体重还不轻。
真正的烦恼在于,有好多书经过多次搬运,都已经破损了,还从未被打开认真读过。
想买的时候,恨不得到手就立刻打开来读。可一旦到手,新鲜感就消失了。等再有新的进来,旧的就等着落灰了。它们就像不受皇帝恩宠的妃子一样,永远得不到面见天颜的机会。
东西一旦拥有,就不再珍贵。求知的欲望也不再紧迫。反正它已经属于我了,我可以随时读,也相信未来的某个时候一定会读。
可是未来可能永远也不会来,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读不完那么多的。再有就是买的时候一时冲动,看过后了才发现有的读不懂、有的不喜欢。
其实我知道书的最大价值在于阅读。可明明读不了这么多,却为什么还要买呢?除了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虚荣心的缘故,应该还另有缘故。这得从我童年说起。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买来一些绘本,教我看图识字。到7岁上一年级(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的时候,比起同龄的孩子,我要领先一大截,那时我体会到了书的力量。
不过后来事情反转了,我开始上学了,真正需要阅读的时候,父亲却不让我读(课外)书了,要读也只能读课文。课文那么枯燥,谁爱读。
那时候的老师也差不多,只要发现课外书就没收。我当时就很纳闷,明明课本上有推荐课外读物,为什么不让我们读呢?我很听话,不读就不读。
所以直到读完中学,出来工作以后,我才算真正开始读书。每次发了工资我就去逛书店,遇到喜欢的书就买回来。慢慢地家里就堆了好多。三国、水浒这些自不必说,连水彩素描、书法、少林武术之类都搬回来了。
一向望子成龙的父亲,这时候无法理解我的做法。他认为读书是在学校里才做的事,现在既然已经离开的了学校,还买那么多没用的书回来干什么?浪费钱!
一开始只是小声抱怨,后来变成苦口婆心地劝告,再后来就是大声责怪。直到有一天正面冲突爆发,我直接掀了桌子。
所以后来我想,像这样疯狂买书,其实并非完全因为热爱,也可能是出于报复。这个念头深藏在潜意识里,不仔细地审视还觉察不到。
想明白了怎么回事,以后遇到心动的书我就会仔细问问自己,是是真的会去读,能不能啃得动?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不买。
自从得到推出了“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我第一时间买了会员。每一本书经过专业的读书人反复咀嚼、打磨,到我这里总能了解个大概。
随着听的书多了,慢慢地也知道了哪些书应该认真阅读,哪些书翻翻就好,哪些是最好不要碰的。
再后来又有了“得到电子书”这个产品,上万本电子书随便看,并且书库还在不断添加新书。对于占有欲极强而又爱贪便宜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会员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喜欢的、看不懂的可以直接“扔掉”,捡起新的再看,反正开卷有益,时间很宝贵咱就不要瞎较劲了。
现在我出门就背着一台得到电子阅读器,——轻飘飘的一座移动图书馆。
所以这个报复性买书的坏毛病基本上算是治好了。当然咯,对于从小读纸质书长大的人来说,有些书还非得要纸质的用起来才顺手。如果是这样的,偶尔买一两本也不是个事。
爱读书的人必定也爱买书,就算买书只是为了收藏,这那也是一个高雅的癖好。只是,如果这项活动给你带来的困扰大于快乐,就该检讨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