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建立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记得几年前,我盯着邮箱里那封邮件,浑身发冷。根据民主测评规则,排名70%的人进入笔试环节,分别是……,看到排名最后的我,顿时不知所措,眼泪夺眶而出。

最让我崩溃的是后来听到的传言:领导宁可让名额空着,也不愿给我这个"全部门最好说话的人"。那一刻,三十多年的信仰崩塌了。我以为的"好人好报",原来只是个笑话。

01 当善意成为弱点:为什么"好说话"的人总吃亏?

我曾经深信,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这种信念,从小就被植入骨髓。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好人有好报”。我们几个在外读书时,家庭本已经很贫困,父亲却仍然会热心帮助比我们困难的人。

他这种一心向善帮助他人的行为模式,对我们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工作后,这个模式特别凸显在我的成长中。同事临时有事:"帮我值个班吧,下次还你";领导分配任务:"这个项目你接手一下,其他人没时间"......我的回答永远是"好的"、"没问题"。

我以为这是在积累人情,后来才明白,这是在透支自己。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过度补偿":一个人为了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会不断通过付出和讨好来换取认可。

那些不敢拒绝的人,心底都藏着同一个恐惧:"如果我说不,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可现实往往是:你越是讨好,别人越觉得你可有可无;你越是不懂拒绝,别人越不会尊重你的界限。

02 崩溃与觉醒:从"为别人活"到"为自己活"

竞聘失败后,我陷入了长达两年的自我怀疑。每天起床都要做心理建设,看到同事的消息就心跳加速,甚至听到电话铃声都会冒冷汗。

最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正在把这种模式传递给下一代,我的两岁的女儿变得越来越胆小,经常被抢了玩具也不敢要回来。

直到朋友一句"你好像抑郁了"点醒了我。我开始疯狂学习心理学,才知道这种不断讨好他人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其根源往往在于童年时期通过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和爱的经历。《原则》书中的话如雷贯耳:"如果你没有原则,你就会被迫应对各种事情,永远无法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改变是从最小的拒绝开始的。

当同事再次想他不想值的班推给我时,我深吸一口气说:"抱歉,我自己的任务已经很重了,这次没法帮你。"那一刻,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仿佛等待世界的末日。但什么也没发生——同事只是愣了一下,然后说:"好吧,那我找别人问问。"

原来,我所以为的"会被讨厌",大多只是自己的想象;原来,设立界限不会破坏关系,反而能赢得尊重。

03 建立原则:为自己划定不可逾越的边界重建自我的过程像是自我重生,有痛苦,有怀疑,需要坚定的决心。

我开始为自己制定明确的原则:

工作三原则:

(1)本职工作的优先级最高。

(2)额外帮忙必须有余力且值得帮。

(3)不属于自己的过错绝不认领。

生活三原则:

(1)不愿意的聚会直接拒绝。

(2)喜欢的东西就买给自己。

(3)每周留出半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关系三原则:

(1)不委屈自己讨好任何人。

(2)对消耗型关系断舍离。

(3)在平等的基础上付出。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和勇气。

有次,一位交情不错的老同事又想来"蹭忙",我温和而坚定地说:"我现在有自己的计划,不能帮你哦。"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生气,反而之后更加尊重我的时间安排了。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真正的自我,是在不在乎他人赞赏时浮现的。"当我开始坚守自己的原则,我发现不仅没有失去朋友,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

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会因为你的原则而更欣赏你。

04 写在最后

现在的我,依然对生活和他人充满善意,只是在伸出手之前会觉察自己的内心意愿和是否越界,这样的我也有了棱角和边界。

去年年底的绩效评估中,领导特别表扬了我的"专业精神"和"边界感"。多么讽刺,曾经因为"太好说话"而被否定的人,如今却因为"懂得拒绝"而被认可。

更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变化。那个胆小的小女孩,现在会在被欺负时大声说:"你要向我道歉!"看到她勇敢表达自己需求的样子,我知道,我打破的不仅是自己的枷锁,还有可能代代相传的桎梏。

建立原则的路,就是这样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开始时可能孤独,却最终通向真正的自由和力量。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自己。

因为只有当我们珍视自己的时间和价值,别人才会同样珍视。愿你也能找到说"不"的勇气,守护自己的界限,活出既有温度又有棱角的人生。毕竟,这一生,我们最需要讨好和善待的,首先是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