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历经多道关卡,突破重围,终于返回济南。雪花时断时续,阴郁的天空,就像当前的疫情,给人以冰冷和压抑的感觉。按照居委会要求,我与弟弟一家在弟弟家进行14天隔离。
离开那个从小生长的家,关注点也转移到当前大家共同的焦点——疫情上面。静下来,想梳理一下这段时间疫情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很粘稠的感觉,写出来的,竟然只是流水账,而我想要的东西并没有出来。我知道我需要倾诉。约了一场咨询练习,讲述完这段时间的历程,好像开始聚焦了。
正文:
从老家回到济南,居家隔离已经第五天。疫情形势似乎出现变化,疑似病例从昨天开始骤降。可喜的变化!我感受着自己已经持续了三天的“抑郁状态”:不明所以的颓废和懒散。当渴望中的空闲出现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进入专注学习。为什么会这样?
我试着去搜寻它的轨迹。
在老家时,每天两顿饭,吃完饭,不是聊天就是看书或者写东西。开始我没有觉察到疫情带给我的焦虑,我们按照专业要求做好需要做的,对防控的信心是十足的。直到正月初十,看到每日疫情播报,感觉形势越来越严峻。从趋势猜测,起码近两三个月可能都会是这种防控状态,但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还需要继续。
群里不断有消息传来,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意馆确诊一例,张桥聚集性疫情,进城的路封了,城里部分小区封闭……,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开始升起:回还是继续待下去?虽然在这个环境里,我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但还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里对于我来说,是个中转点,我不会一直在这里。如果真的紧张起来,家里的资源也是珍贵的,而我的孩子还在济南。虽然这段时间电话中他没有表现出来对我的依恋,虽然他已经14岁,但我相信我是牵挂他的。我也相信,回到济南我们也会安全有秩序地生活。
经过多种关卡,回到济南。为了安全起见,在弟弟家一起隔离。回来第三天开始,有一种要被融入环境里的感觉。这种情绪——想到什么都觉得没有意义——莫名地钻进来,内心世界变成了灰色的混沌的颜色。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但又不想做,百无聊赖的样子。偶然看到三生三世的短视频,唯美的画面激起我的一点波澜,凤九和东华。搜了所有的三生三世的短视频,百度了“三生三世枕上书”的小说,飞快地浏览,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感觉踏实些。这种空洞的感觉与小时候那种痛苦很像,小说充当了麻醉剂。我沉浸在小说的人物关系里,同时,还有一点点的内疚。快速浏览着,体验着主人公的情感波澜,好像自己的生命力有了点色彩。当然,我知道,那只是一种折射。看完小说后,我又陷入那种沉闷的情绪里,昏昏沉沉,似梦似醒。我想去探究这种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开始了自由联想……首先冒出来的词是“棺材”,同时脑海里出现一个意象:一个穿古装的小孩,往前走,但前面像是一堵墙,ta抬头看着,总是过不去。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对死亡的感觉。我能忆起来的自己对死亡的印象大约在六七岁,看到村里人办白事,知道每个人将来都会死,死后都会被放在棺材里,被深深地埋在地下。有时晚上想到这个问题,会害怕,在地下会不会感觉闷?谁也见不上了,怎么办?还有一个记忆被激活,当听到父母说到“死”时,那种恐惧的感觉,很想远离它们。
现在能理解通了,这次疫情引起很多人的恐慌,恐慌以抢购物品和各种信息轰炸的形式蔓延。不断增强的刺激激起很多人包括我的潜意识里的原始恐惧和死亡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也将伴随人类的一生,当出现强烈的刺激时,它就会呈现出来。
这应该就是让我情绪沉闷的来源吧。
写到这里,我好像感觉到了一丝轻松。我看到它了,我与它待在一起,我看着它翩翩起舞。
在记录这些的时候,恰逢小侄子在客厅玩,稚嫩的童声飘过来:桥边姑娘,你的忧伤,我把你放心房,不想你流浪……
这几天在弟弟家住,与他们一家有了更多相处的时光。小侄子是个活泼开朗的三年级小男生。在他自己家里的状态,比在老家的状态更自由:跟着爸爸炸油条,突发奇想,找出春季的蜘蛛侠衣服穿上模仿蜘蛛侠,叠纸写毛笔字,跟爸爸像两个孩子一样打闹,时而找爸爸评判他与妈妈,时而向妈妈寻求帮助对付爸爸,时而爷俩一起放声歌唱“桥边姑娘”。
看着他自由的样子,我非常羡慕,多么肆意的爽!同时也有很多的感慨。父母在我们姊妹四个的童年里一直都是匆匆忙忙的身影。小弟弟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他成了孩子的玩伴。想起小侄子玩沙盘的情景,第一次做的主题是战斗对峙。第二次做的主题是父母工作的场景。在他描述中能感受到他对父母的理解和外扩的力量。我仔细觉察了一下自己的感受里都有些什么,好像不止有羡慕还有反思。羡慕的是小侄子的自由状态,反思的是我对儿子的担心和束缚。
推开窗户,阳台外边的阳光倾洒下来,眼前浮现老家田野里的绿油油的麦苗和小河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