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4日,辛丑年二月廿三,清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正值三月天,一番好风好雨过后,万物生长,一派"天清地明"之象。
提起清明,人们都停留在杜牧的那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中。但清明其实是一年中最天朗气清的时节,春色美丽,最宜人们笑语盈盈地出门踏青去。
有诗人为清明这日作诗,“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杨柳依依的柔软,人在秋千上的笑意,还有沉醉春风里的花,都是清明春意盎然的证据。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丨白桐花开始绽放花蕾
二候田鼠化为鹌丨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三候虹始见丨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习俗
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
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肠胃。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此时人们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等乐事。
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有人说,清明节也是感恩节。感恩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恩我们的先人传承一脉。站在一堆堆的黄土面前,对我们的先人焚香叩首。让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出自哪里,将归向何方。站在这里,心如止水,淡看风云,让我们有所担当。
清明是一种责任,是心怀感恩,是对亲人的哀思,是内心的平静,是千年的传承,更是一种勇于担当和不忘初心的精神。
年年清明,年年相思。对亲人的思念永存心头。飘飞的细雨,洒落的纸钱,缅怀的亲人,铭记的恩情,都在这一刻萌发,延续,传承。
点一盏心灯在清明,愿已故的亲人在天国安心长眠,愿健在的亲人长寿,福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