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
——第一次心理培训笔记
心理上我们分成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治疗恢复到40%左右的我们称为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大多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者其他科技治疗,且治疗效果不明显。
严禁贴标签
通俗来说,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觉得心理正常的话,那基本就是正常的,切记不可对别人贴标签。假设A同学总是自信满满,老师留下的选做题目都说没问题、好简单。然后今天Z同学和B同学说:你看A,他那么夸张,明明都不厉害还以为自己很厉害,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明天和C同学说:......长此以往,可能本来其他的同学都不觉得的,经过这样的推理猜测就觉得A同学真的是心理有问题,然后对A同学指指点点。但A同学只是自信或者说想让自己每天开开心心的,没有烦恼,可是周围的指点声音太大了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才会使A同学心理出现问题。因此贴标签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并不是经过专业教育的人,也没有经过临床的观察就这样揣测、只会给那个同学带来烦恼。
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比较常见的两种病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是因为有两中及其不同的情绪。假设Q同学和男朋友分手,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很担心她想去看看她怎么样了,结果她突然就和你打闹起来了,你就觉得她已经自己调节过来了,但其实还没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两种情绪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不会一直沉沦于某一个情绪,所以不了解的人就会察觉不到。
精神分裂症通常表现在言行、性格(情感倒错)上。常见的典型症状主要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幻觉包括幻听、幻嗅、幻视;妄想表现为凭空想出来真是不存在的东西。15-24岁的青少年是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群体,这种病症起病于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在智力、情感、意识低下,简称“三低”。主要症状是体重、食欲发生改变;睡眠困难或过多;记忆力下降,做事犹豫、集中注意力困难;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在发现有身边有这种人存在的时候我们需要陪伴、理解和关心,这比在一旁提建议有用;产生自杀心理的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建议了,如果建议有用的话为什么还要自杀?
心理危机
自杀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没有哪类人对自杀有免疫力。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说这个人平时都很乐观开朗,是不会自杀的。产生自杀的原因一般分为下面五种:1.逃避、摆脱现实 2.自我惩罚 3.追求完美 4.呼救求助 5.有某种目的或是宗教信仰
自杀高危险因素:一直有抑郁情绪存在;最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差;近期有急性、负性生活事件;长期的生活压力大;既往自杀未遂史;亲友、熟人有自杀行为。其中最后两个原因一般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有很多人都觉得既然他之前自杀过那就一定不会自杀的,其实不尽然,第二次的自杀准备的会比第一次还要充分。亲友、很多人不理解亲友、熟人有自杀行为为什么你还要自杀呢?精神疾病其实是有很强的传染性的,08年深圳富士康的案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所有人都以为在经过了第一个跳楼的人之后就不会再有其他的人出现,可是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十三连跳事件”,人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和社会言论的情况下就会选择和其相同的做法。
心理危机干预
一般来说,自杀是为了呼救求助,表达自己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你、支持你,所以这就是前面为什么说理解陪伴比建议有用。通常产生自杀心理的人都会发出信号,有的是直接和你讨论哪种死法没那么痛或者是没那么容易被发现;有的是给你展示自己的自杀工具,也有说觉得自己压力大,不想活了等等。通常人都会觉得他只是在和你开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要干什么,所以就没有重视。当一个人频频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多去陪伴、听他要说什么、理解他要做的一切。
关于自杀干预有很多误区,人们总是觉得自杀是无法预防的;自杀前没有任何征兆;不能对有抑郁情绪的人提及自杀
自杀是可以被提及的,当你对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时,他不会觉得你戳中了他的点然后就恼羞成怒,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理解,觉得有人理解他们要自杀的行为,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当遇到自杀倾向的人时可以在先确保他的人身安全后通知老师并且和他进行交谈。下面的这三句话可以备不时之需:1)你有自杀的权力 2)自杀是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出现过的想法 3)自杀是一个人遇到困难但还没找到解决办法时的一种想法。
临床中把陪伴定为72小时看护,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面患者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需要人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