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放假期间,借助清康熙版《济宁州志》和其它有关文献,我花了几天的时间,进行了大胆设想和小心求证,写下了《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王集村王氏宗族渊源考》(具体简书网址见:https://www.jianshu.com/p/db9ccd37544f)一文,提出如下观点: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王集村王氏宗族很有可能于明代中晚期来自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王集王氏应为琅琊王氏,并非现在所称的三槐王氏,堂号应为“青箱堂”;族谱中的一世祖为嘉靖举人、万历进士出身的扬州府江都县人王纳谏。我一度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正确答案。然而,李守信石坊题字的发现,却使得探索前进的道路走到了悬崖绝壁,似乎要将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一笔抹煞。我也陷入了新的迷惘。
在济宁市史志办主任张树礼先生及其同事的积极努力下,2019年,经过整理后的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点校版)面世。这是继2017年康熙版《济宁州志》(点校版)出版后完成整理的第2部市级旧志。较之康熙版州志,乾隆版州志内容更为丰富完整,而且补遗了很多上部佚失的史料。比如,康熙版济宁州志只有十卷,而乾隆版却达三十四卷之多。乾隆版的编纂者周永年、盛百二是当时的大学者,周永年还是参修《四库全书》的股肱能臣。那么,重版的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能给我的这项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随着新材料、新证据的出现,最重要的发现是,莱州府平度州人王湘、王用霖父子逐渐进入了我关注的视野。
一、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关于儒学训导王谏的解释
之前说过,康熙版《济宁州志》记载:王谏,山东□□人,嘉靖庚子举人。当初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就心存疑虑,认为可能有错误。果然,在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中,王谏的名下删掉了“山东□□人,嘉靖庚子举人”字样,代之以“本州学训导,恐即王纳谏也。见“进士”。但彼是学正,又万历时人,存疑”。看来,乾隆时的学者在整理到此时,也产生了和我一样的疑问,认为上一版州志记载可能有误,并倾向于将其与王纳谏认定为同一个人。
然而,通过遍查资料,扬州府江都县人王纳谏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年)中进士,济南府肥城县人王纳谏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中进士。现在可以基本肯定,在李守信石坊落成的万历四十七年,两个王纳谏(肥城人、江都人)都已中进士多年,为什么当年的石坊上还刻有“举人”王纳谏呢?难道,这个王谏是真实存在过的?或者,石碑上本来该刻有“王谏”的名字,但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石坊尚未落成他就离开济宁,而大家本来就对州学里的两位先生“王纳谏”和“王谏”分不清楚,石匠或具体办事的仆役就阴差阳错地搞混了。
嘉靖、万历年间发生的事情,康熙年间的地方官员和乡贤没有搞清楚;乾隆年间的大学者和官员想搞清楚,但弄了半天就放下了。几百年以后,赤手空拳的我,要想重新把事情翻个水落石出,就更不容易啦。
二、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明代进士登科录》等史料关于济宁进士家族的线索
家谱中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王氏出了祖孙两位进士。重新翻看两部州志,嘉靖至崇祯年间,济宁州志中标明的进士家族只有一个,即王湘、王用霖父子一系。此外,还有一对举人兄弟,即王道新、王道明,其中王道明为天启丁卯年举人,而王道新则为大清顺治进士。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王氏先祖本来是父子进士,但由于年代久远,或父子两人中进士间隔时间较长,导致疏于来往的王氏另一支脉(没有中过进士的,即进士弟弟)的后人,误传为祖孙进士?我想,这是有可能的。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扫描了《明代进士登科录》的PDF版,并有热心人在网上共享,这才使得作为普通历史爱好者的我,有了亲眼目睹这些珍贵史料风采的机会。如果将来有更多的博物馆、研究机构,能够将深藏库房的资料扫描以后公之于众,定善莫大焉。再珍贵的资料,如果不交给有需要的人,其作用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下面,来看看王湘的简历吧。
王湘,贯山东济宁卫军籍,莱州府平度州人,国子生,治《易经》,字大清,行三,年三十八,十一月初四日生,曾祖宁,祖宣,父信,前母李氏,母刘氏,慈侍下,兄汉沧,弟江清,娶姜氏,山东乡试第六十五名,会试第一百五十一名。
嘉靖乙卯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年,王湘偕计吏上。嘉靖乙丑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是年,王湘举进士,以博学宏词改为翰林吉士。
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有明人于慎行为王湘撰写的墓表,全文如下:公讳湘,字大清,居近六逸之迹,自号竹阳。其先莱之平度人,国初以士伍西徙,隶济宁卫,世有隐德。至父赠公讳信,施人累善,日益有闻。初室於李,举汉及沧;再室刘,举公及江、洧焉。公状貌魁硕,弱不好弄。未冠,补博士子弟,与季洧同时,声相埒也。嘉靖乙卯,偕计吏上。乙丑,举进士,以博学宏辞改为翰林吉士。时馆选久停,首膺茂简,鲁人荣之。隆庆改元,解馆,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姜夫人卒於邸,援省撩例乞假,得以丧归。期而逆宋夫人。宋夫人者,故中丞巨野宋公沧孙也。礼成,诣阙还报,凤鸣巡视内藏,条列五事,痛革弊习,及设官吏,平权量,如十库法,禁帑肃然,出按贵州,调画机宜,振纪布惠,蛮峒慑服。无何,请急归省,而丁母夫人艰。万历癸酉,服阙,北上,涂遇海上运舟漂损过当,卫士冤号,疏请亟罢海运,专用漕挽,以息民劳。有诏:“如御史议。”遣按顺天,时罢两关使者,以公兼摄。公身行障塞,绳以三尺,如其故,使大将军以下奉约惟谨。御史按畿内,满岁辄更,程书迫急,狱囚久系,不时报遣,多瘐死者。公为先期核请,论出二百余人,三辅无冤。乙亥内察,署河南道。故相有所风借,执弗肯从,以是见嗛,推视南畿学政。从中沮止,改按江西,旋升山西按察副使。妖徒李一真聚众行劫,吏莫能治,公授方略歼焉。迁浙江布政司参政,分守金衢,汰冗剔蠹,兴革为多。义乌少年多去本业,应募从军。公命长吏加意拊安,遇有招募,应以浮民,毋发闾左。壬午杭营之变,衢兵闻风,将谋不轨。公乃登坛集众,示以军法:“健儿为国暴露,官不负汝,毋干黄钺。”士叩头,诸弁迄无敢哗。是年,迁本省按察使,旋改山西。至则擢湖广右布政使,期年转左。上遣中贵人从司寇郎治江陵,公为藩长,主议,请毋以故相波及全楚。司寇从之,籍其见产以报,无所株连。中贵欲复辽国,公请大集吏民问便宜状,皆謂不可。因据其议以复中贵,弗能夺也。此两事有大造於楚,楚人德公。而公为故相所抑,反全其孥,世尤多公长者。每岁催稽赋税,裁阔狭相贷,宗人常禄给发以时,毋使挠法。郡邑输赋,令官解自视,衡石管库无与焉。文书上下应时给发,或不越宿。稽核赋法,衰益盈缩,摄其要领,著之图籍,以为永式。故事采木之役,内金於司,受而出买,弊端交多。公度郡邑远近,令以便宜,召买司受其成,不问出入费省,而速及他所,裁损岁可巨万。秩满奏绩,策书褒美,大父宣、父信皆左布政使,大母唐、母刘皆夫人,两元配有今号焉。居楚五年,迁南京太仆寺卿。抵滁,值岁不稔,出秩金耀谷以倡赈施,滁人赖之。未几,升南京大理寺卿,庭平爰书,一以律文从事,无所唯阿。嘉兴陆公时为司寇,亟称服之。尝与一要人有却,遂构烦言。上知公忠慎,有诏:廷尉第归,今且召用矣。公在位几三十年,奉法守官,诚心体国,端方慎重,事无妄发,故所至皆有绩效,去而见思。平生恬静简朴,无所芬华,外坦中介,不工俯仰。当涂故旧,请问疏阔。归日与昆弟亲戚醵社欢饮,使车及门,辄匿不见,亦无报书,识者严之。居家敦伦树轨,内行甚修,子弟遵其矩度,一门雍睦,动有礼法。与乡人处,坦素谦冲,不作贵倨。闻军民疾苦,辄为言之吏,或不使知。茕独无告,时有施舍,里民颂义焉。病而群祷於祠,没而悲叹,其得人如此,卒年六十有六。
王湘墓在济宁城北十二里,今已不存。从墓表上看,王湘政声的确不错,最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算是高官了,而且在贵州、浙江等地也颇有建树。难的是的,虽然王湘在为官的关键时期,曾受到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打击,但在张居正倒台之后,做为在湖北主持清算张居正的藩长,王湘不但没有对其家族落井下石,也没有株连湖北的无辜百姓,表现出了一个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于慎行何许人也?此人可是大名鼎鼎。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县东阿镇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七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于慎行虽贵为首辅,然作为同乡,为王湘做墓表,既在情理之中,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王湘这位同乡也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王用霖又是什么情况呢?《明代登科录汇编》记载,万历十三年山东乡试(第20卷,第10687页),“第五十六名王用霖,济宁州学生,易”(《明代登科录汇编》,第20卷,第10741页)。
三、猜想
墓表透露出三条关键信息,一是王湘为莱州府平度州人。二是为军籍。三是续弦夫人姓宋,巨野县人。
这三条关键信息,与我之前苦苦思考及听老人口口相传的信息非常符合。首先,以往遍查一世祖籍贯不着,我怀疑其为军籍。现在看,王湘恰为军籍。其次,王湘为莱州府平度州人,平度之去诸城,不过60公里之遥,族谱所谓迁自诸城,也许其实迁自平度。况为军籍,平度、诸城间不断变换驻防所在地当为常事,也不必即拘于一地。第三,据族中老人讲,始迁祖行二,迁至巨野时,是带着老母亲一起去的,而且老母亲后来也没有再回济宁,没有投奔老大,故后也没有将坟茔迁葬在济宁的丈夫墓旁。这种做法,在传统社会显得很不合理,也异乎寻常。
在上篇文章中,我就表达了对王氏将家由繁华的济宁迁至相对偏僻落后的巨野县农村的疑惑,因为那里既不是王氏原籍,也远离其长兄一支。王湘中进士时已经38岁,按照明朝士人科举时往往虚报、少报年龄的习惯,实际年龄可能更大。到隆庆改元,王湘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时,恐怕已经45岁以上了,这时候迎娶的宋夫人,与他差不多要有30岁的年龄差距。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始迁祖的母亲就是那位宋夫人,前面去世的姜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她也生了一个儿子。由于与丈夫年龄相差悬殊,与继长子年龄仿佛,或者家庭矛盾激化等原因,毕竟是前中丞宋沧的孙女,来自官宦家庭,她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投奔了位于巨野县的娘家,以后两地王家虽为一族,但基本上互不来往。这样一来,王氏分家,其中一支举家搬迁巨野之谜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遗憾的是,我最终没有找到王用霖先生更多的资料。如果能获得他更多的材料,包括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弟弟等一些关键信息,才能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论证才能形成闭环。而推导过程中的一些瑕疵,才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当然,进一步获得的资料,结论也有可能是相反的,并会使我的努力再次前功尽弃。
那么,宋沧又是什么人呢?宋沧(1483--1533年),字伯清,号有台,山东省巨野县田庄镇宋楼村人,明正德三年进士,拜中书舍人,升刑部员外郎,曾上书朝廷,陈述时政六事皆切中要害,深受赏识,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礼部侍郎。
更为重要的是,我百度了一下,宋沧的故里宋楼村,离王集王氏的始迁祖搬到巨野的英王村,步行距离只有6.6公里,而且路非常顺,就在宋楼村去县城的路上,且几乎是一条直路。这个距离,恰恰处在鲁西南地区传统社会联姻村落的通常距离之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不能说明更多,至少,它暗示了一点,宋家,也许是我们寻找答案的另一个突破口。
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明代前期进士王纳漠有一个弟弟就叫王纳谏,但年代明显偏早,而且名字、籍贯都不对。清代光绪年间,山西榆次也出了一位叫王用霖的进士,其号靖宣,与家谱中先祖的号“静轩”谐音,在聊城博平县做过知县,但又年代偏晚。总之,纷繁的花絮不少,干扰项也很多,需要一一辨别。
我也期待,将来会有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不断面世,比如相关年代的《平度州志》、《兖州府志》等等。甚至我还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已被宣布佚亡的弘治、万历版《济宁州志》,会突然横空出世。这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惊喜!当然,以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发现,以及在发现中所收获的所有的快乐,都有赖于那些官方及民间广大的史料保护及整理者们。
在此,谨向张树礼先生及其带领的济宁史志人致以衷心谢忱!
写于2019年2月7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三)
(后记:起初,本来想发一个全文的修订版。但由于简书有字数限制,因此未能在2018年2月19日的原稿上修改,也未能将增补后的全文重新发表。有兴趣看初稿的朋友,可搜索简书网址:https://www.jianshu.com/p/db9ccd37544f。为研究方便,本文还将王氏族谱三序及苏轼《三槐堂铭》附后,便于读者指正。)
附录:
1.王氏族谱序一(大明崇祯十年)
2.王氏族谱序二(大清乾隆五十三年)
3.王氏族谱序三(大清嘉庆十一年)
4.三槐堂铭
附录1:
王氏族谱序一(大明崇祯十年)
伊川先生曰管聂天下人心睦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其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之法而后可然自晋魏以降而宗法荡然无闻是谱系不得不急明也按唐之前皆属於官宋之后则人家自为之当时有卢陵眉山二家谱后世士大夫之家往往仿而行之所以载先世之本源使后人不忘其所自出举凡建立家祠修明禋祀无非推广仁孝之思於无穷也予阅王氏永昌先生家乘原籍分明芳型文集确有可考累世簪缨为州郡衣冠之望嘉靖年间赐进士出身号静轩先生初任青州府诸城县学政历任济州学政其子生员讳芳其长孙赐进士文成公得异人真诠游览见一寺封锁甚固开门视之龛中坐一僧俨然如生又见壁上有诗曰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知禅林不坏身文成公怅然久之曰吾之前身也建塔葬焉家济州吉市口其次孙德成公谥庸行先生迁巨野城南三里许大英村为王氏始祖支叶繁衍先生每於上冢之日集族姓就茔所演剧拜扫岁以为常因议续修谱系是皆礼以义起而尊祖睦族之道亦有所尽焉耳要以无非异后之阅是谱者有以观感而兴起焉溯其源穷其流可以考世系之差等明尊卑之爱敬亲睦之风行而淳古之俗可见也谱既成嘱余序之余惟是仰先生族众尊亲教孝之意永传无替焉即苏氏所谓积之有本末施之有次第云是为序大明崇祯十年岁次丁丑春月之吉恩赐进士世再晚田峤撰
附录2:
王氏族谱序二(大清乾隆五十三年)
尝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之义不可忘也夫尊祖在敬宗敬宗在收族收族在立谱谱也者所以使千百上之祖宗而使之不紊亦所以合千百下之孙而使之不离立谱之义大矣哉吾族自得姓以来千有余载而本其所从出则荒远难嵇惟即其近代可嵇惟即其近代可嵇者以序之可也闻之先人之言曰大明嘉靖年间吾族居诸城后因先祖出任济宁为州学政遂卜居吉市口以立业焉后又迁巨野南门之外名英王庄吾始迁祖自邦公又自巨野迁於汶邑漕河之西圆明寺之东当时所称鱼王庄也至今二百余年虽偶有阙失皆历历可考自乾隆乙巳年以后数载凶荒死者有绝支生者多离散族叔国封公则莱公恐失先祖源之义子孙支派之分慨然命纲弟急之修谱纲弟遂参互考证询之父老考之碑志证之钟鼎竭力为之历六月而告竣余阅之以为允当猗欤休哉二叔父固先祖之孝子纲弟诚吾族之功臣也於是溯其来历以为序乾隆五十三年十五代孙丹诏撰
附录3:
王氏族谱序三(大清嘉庆十一年)
诸侯世国大夫世家然后可以立宗子行宗法古今事异时势悬殊封建世禄之制断不可复行於唐宋以后矣然而贤人君子皆能考其祖所自出而鸠集其族属者何也有祠堂与谱牒存焉耳是则士大夫之於其家建祠修盖可忽乎哉且祠堂数十年不修则圯谱牒以修昭穆以明阅数传子孙犹得据以考其世次别其尊卑长幼服尽而亲不尽也由此观之则谱尢重华峰王生由生员负笈舍下育读之暇纂定族谱而问序於余予思王氏始祖在明初自新江旧路山右郡三世青箱王氏迁於山东诸城至嘉靖年间有静轩先生者以进士为诸城教谕历任济宁学政其次孙德成公又迁居巨野县城南三里许大英村考世本一书三槐世系表有三异人出於青箱长支巨野英村之王其出於青箱无疑也自始迁祖以下三世讳杰生二子讳佑系长支讳佐系次支佑生二子讳自珂自邦佐生三子讳自普自能自胜自是以后耕读相继不绝丁口以数百计族姓之繁与邑中大族不甚相悬王氏谱抄本流传自明初巳有之今又四纪有余矣人丁益繁支派益多王生为之增辑且正其讹补其阙别附家乘於后吁信乎尊祖敬宗收族之美意而小史奠世系辩昭穆之遗法与夫儒者读书论道以仁为体以为用不激不随与族休息扶持而噢咻之平昔之所蕴蓄固巳可观矣然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固宜其不匮锡类如是之切也抑吾闻之异人之子孙必复其始昔青箱之与三槐递振家声而青箱累叶名德今王生非枳棘才也他日事业远绍青箱之后保世滋大益亢厥宗家乘之所传录行且与国史相出入吾见巨野望族首屈一指青箱之后莫之与京将以是谱卜之矣爰呵笔而书之以为左券焉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月之吉辛酉拔贡候贡候选州判眷再晚田光介仲衡撰
附录4: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