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又叫鸟儿,是飞禽的总称。有人考证,鸟类起源于恐龙。鸟会飞,也会鸣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中的名篇。而且,翻开《诗经》,这是第一篇。也就是说,我们一翻开《诗经》,就能听到从远古传来的鸟鸣之声。
鸟鸣,或鸟唱,确实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声音。
民国时的倪海曙先生,他别出心裁地把《诗经》翻译成苏州话,这首《雎鸠》他是这样翻译的:
河里有块绿洲,水鸭勒轧朋友;阿姐身体一扭,阿哥跟勒后头。
河里长短水草,顺水左右漂浮;为仔格位阿姐,日夜叹气摇头;
实在呒法接近,睏勒床浪发愁;一夜赛过一年,眼泪好比屋漏。
河里长短水草,总算用手采到;心里格位阿姐,咪哩吗啦上轿。
河里长短水草,总算用手采到;今朝伲讨阿姐,三班吹打洋号。
更有意思的是,倪先生把题目索性也改成了《阿姐身体一扭》。倪先生是个有趣的人,他用苏州方言来翻译《诗经》,称得上是一大创举,难怪当年东吴大学教授凌景埏先生也非常佩服,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苏州方言版《诗经》。
鸟鸣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被诗人写入诗里,于是便更加美丽了。
鸟与爱情的题材,古往今来,屡见不鲜,最有代表性的,可能要算《孔雀东南飞》了。《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长诗最后,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诗人喜欢写鸟,更喜欢动听的鸟鸣之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的早晨,处处都是悦耳的鸟唱,喝杯茶,写首诗,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圣杜甫,也因为听到鸟唱,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也许,唐朝的诗人特别喜欢鸟,写了很多与鸟有关的诗句。有人统计,《全唐诗》中,与鸟类有关的诗作竟占了十分之一。
鸟在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沙鸥不知我”,表达的是白居易淡泊名利的思想;“舍南舍北春如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抒发了杜甫超脱平静的心情;“院深独开还独闭,鹦鹉惊飞苔覆地”,借鹦鹉描写宫怨;杜鹃、鹧鸪的鸣叫有点凄凉,一般用来表达乡愁,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行人唱鹧鸪”、“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岂无啄木鸟,嘴长将何为”,啄木鸟是清官;“惜无鸿鹄志,安得凌苍昊”,鸿鹄是志士。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笔下的大鹏象征自信与志向,是一只最振奋人心的鸟。相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那是一只最孤独的鸟。
最勇敢的鸟是精卫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最深情的鸟是鸳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鸳鸯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即使可以做神仙也不愿意。
鸟儿是从古诗里飞出来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有了鸟儿,才有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春天。
鸟唱,是一首会飞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