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代,压岁钱最初被称为“压祟钱”,传说用来压制妖怪“祟”,这样可以保护孩子在新年期间的安全。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多用红绳串钱,形式多样,如“压岁盘”“压岁果子”等,寓意吉祥如意。民国以后,压岁钱的形式演变为用红纸包裹铜元或纸钞,寓意“长命百岁”“财源茂盛”等。
到了现代,压岁钱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现金,实物礼品等。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压岁钱所蕴含的祝福和关爱始终不变。
作为80后的我们,小时候都是非常盼望过年的,因为过年可以满足自己很多对生活的愿望。不仅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挣许多压岁钱,让自己的平时干瘪的小腰包鼓起来。
大年初一早起,早早起床,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后,就赶忙去拜年,生怕落了后让人笑话。那时候天还蒙蒙亮,四周是此起彼伏的雷鸣般的鞭炮声,家家户户大门口鲜艳的红对联喜气盈盈,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光照亮了街上早已络绎的拜年队伍。
有时候,我们家姊妹几个还没出门,叔伯家的孩子就来给我爸妈拜年了,他们起得更早。记得有一次叔家的儿子海波那时大约七八岁,来我家拜年。我家和我叔家那时还起一住在老院子,中间一堵墙隔开,一家一半,各走各门口。海波来的早,见我家院子大门口还没开,没跟他爸妈说,直接翻过月台上一米多高的墙头过来,这种热情l虽可笑却不失率真。
我们走街串巷去给大伯,三伯,五叔拜年。我爷奶去世的早,我爸弟兄五个,二伯因工作定居在外市过年不回来。我爸这弟兄几家住房离的近,在村子南面的第一排第二排。我们到了叔叔伯伯家,都是给一元两元的压岁钱,后来条件好了,有给五元的。
还然后我们这些堂兄弟姐妹一起相跟着,去给在村中的二爷二奶奶及他家的两位伯伯拜年,还有不出五服的玉爷玉奶奶玉林爷玉林奶奶拜年。二爷二奶奶慈容满面,见满屋的孙男娣女叫他们,乐得合不拢嘴。二奶奶坐在土炕边,土炕边的火台上烧着热烘烘的煤球火。二奶奶从铺地底下拿出一沓钱,都是崭新的两角,一个一个给我们发,欢声笑语的场面喜乐融融。
等到拜完年回来,已临近中午,冬日的太阳暖洋洋的照耀着千家万户。父母忙着张罗午饭,我们姊妹几个开始比谁的压岁钱多,然后我的兄弟迫不急待地买回来心爱的玩具玩。
岁月荏苒,我们不再是盼望过年挣压岁钱的那一代人,但我们的孩子成为新一代盼望过年挣压岁钱的新一代人。压岁钱不在多少,也无须攀比,而是一份真挚的心意。所以过年我们一定要给孩子钱,把这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岁岁年年。